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在线 > 人文开化 > 植物百科
蚊母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0-07-15 15:38:59 阅读: 1279

 蚊母树 同义词 蚊母一般指蚊母树蚊母树(拉丁文名:Distylium racemosum Sieb.et Zucc.)。别名:米心树、蚊母、蚊子树、中华蚊母,金缕...

  • 蚊母树

     

同义词 蚊母一般指蚊母树

蚊母树(拉丁文名:Distylium racemosum Sieb.et Zucc.)。别名:米心树、蚊母蚊子树、中华蚊母,金缕梅科蚊母树属常绿灌木或中乔木,嫩枝有鳞垢,老枝秃净,干后暗褐色;芽体裸露无鳞状苞片,被鳞垢。叶革质,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产于中国广东、福建、台湾、浙江等省,多生于海拔100~200m 之丘陵地带,日本亦有分布。[1]  长江流域城市园林中常有栽培。

形态特征

常绿灌木或中乔木,嫩枝有鳞垢,老枝秃净,干后暗褐色;芽体裸露无鳞状苞片,被鳞垢。
叶革质,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3~7厘米,宽1.5~3.5厘米,先端钝或略尖,基部阔楔形,上面深绿色,发亮,下面初时有鳞垢,以后变秃净,侧脉5~6对,在上面不明显,在下面稍突起,网脉在上下两面均不明显,边缘无锯齿;叶柄长5~10毫米,略有鳞垢。托叶细小,早落。
总状花序长约2厘米,花序轴无毛,总苞2~3片,卵形,有鳞垢;苞片披针形,长3毫米,花雌雄同在一个花序上,雌花位于花序的顶端;萼筒短,萼齿大小不相等,被鳞垢;雄蕊5~6个,花丝长约2毫米,花药长3.5毫米,红色;子房有星状绒毛,花柱长6-7毫米。
蒴果卵圆形,长1~1.3厘米,先端尖,外面有褐色星状绒毛,上半部两片裂开,每片2浅裂,不具宿存萼筒,果梗短,长不及2毫米。种子卵圆形,长4~5毫米,深褐色、发亮,种脐白色。[1] 
嫩枝有鳞垢,叶革质,椭圆形,长约5厘米,先端钝,侧脉不明显,无毛,全缘。海南尖峰岭保护区的植株,高达16米,叶厚革质,第一对侧脉强劲,有点像三出脉。[1] 

生长习性

多生于亚热带常绿林中。多生于海拔100~300m之丘陵地带;日本亦有分布。长江流域城市园林中常有栽培。[1]  植物喜光,稍耐荫,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性不强。
对土壤要求不严,酸性、中性土壤均能适应,而以排水良好而肥沃、湿润土壤为最好。萌芽、发枝力强,耐修剪。

地理分布

分布于福建、浙江、台湾、广东海南岛;亦见于朝鲜及日本琉球。[1]  安徽、江西、广西、四川、贵州、云南也有。

主要价值

环境树种

对烟尘及多种有毒气体抗性很强,能适应城市环境。[1]  树皮内含鞣质,可制栲胶;木材坚硬,可作家具、车辆等用材。对二氧化硫及氯有很强的抵抗力。[2] 

园林价值

蚊母树枝叶密集,树形整齐,叶色浓绿,经冬不凋,春日开细小红花也 颇美丽,加之抗性强、防尘及隔音效果好,是城市及工矿区绿化及观赏树种。植于路旁、庭前草坪上及大树下都很合适;成丛、成片栽植作为分隔空间或作为其它花木之背景效果亦佳。
若修剪成球形,宜于门旁对植或作基础种植材料。亦可栽作绿篱和防护林带。

药用价值

蚊母树根
主治:水肿;手足浮肿;风湿骨节疼痛;跌打损伤
生态环境:多生于亚热带常绿林中。
各家论述:《新华本草纲要》:根:治手足浮肿。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挖,洗净,切段,晒干。
生药材鉴定:性状鉴别,根长圆锥形,大小长短不一。表面灰褐色。质硬,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气微,味淡。
性味:味辛;微苦;性平
药材基源:为金缕梅科植物杨梅叶蚊母树的根。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g。
出处:《中华本草》[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