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晴,衢州市开化县根宫佛国旅游景区。

“我宣布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醉根杯’全国工艺美术职业技能竞赛(工艺品雕刻工根雕)决赛开赛!”
而后在徐谷青大师敲响的锣鼓声余韵之中,阔别两年已久的“醉根杯”再一次拉开了帷幕。犹记2014年,第一届“醉根杯”中国根雕现场创作大赛之时,徐谷青大师曾说过“眼下的‘醉根杯’还只是一个‘根雕人聚会交流’的小众平台”,仍需要所有根雕业界和工艺美术界同行的共同参与、合理推动、不断创新。‘醉根杯’大赛是属于大家的、属于根雕行业的、属于全社会的,这是一个社会公众的文化艺术大平台。”
过往的六届大赛,每一届都仿佛在践行大师的话语与期望,努力将中国根雕的影响力传播至更广的人群之中。而今,当因疫情沉寂两年的“醉根杯”再次归来,也迎来了一次全新的升级——“醉根杯”中国根雕现场创作大赛经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列入2021年中国技能竞赛计划(人社部函〔2021〕37号),定为国家级二类竞赛,一跃成为迄今为止国内最高规格的根雕现场创作大赛。大赛名称也正式更为: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醉根杯”全国工艺美术职业技能竞赛(工艺品雕刻工·根雕)。
根雕之美,在于技艺,却也在于背后的文化底蕴。在继承过往的现场创作的基础上,大赛还增加了理论测试。理论测试不仅仅是为了考验选手对于根雕基础知识的了解,更是意在提醒根雕从业人员莫忘了文化的积累。
最终,两项成绩相加(实操70%,理论30%)在竞赛中获得前3名的选手,将报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颁发证书和奖章、奖牌;获得4-15名的选手,经中轻联核准,授予“全国轻工技能能手”荣誉称号,颁发证书;获得16-40名的选手,经中轻联核准,授予“工艺美术技术能手”荣誉称号,颁发证书。
赛事的升级,对于根雕行业与从业人员来说,无疑是一次创举。
正如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秘书长孙烨所说:“工艺美术技能人才是保护传统工艺、传承民族文化、创造现代工艺的重要力量,对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独特地位。本届工艺美术职业技能竞赛,为行业技能人才提供了展示精湛技能、相互切磋技艺的平台,对全国根雕行业的技艺交流和技术创新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眼下,经过各省市的遴选来自浙江、福建、江西、广西、河北、河南、湖南、山东、山西、海南、云南、贵州、安徽、甘肃、重庆等15个省份的43名竞赛选手,正汇聚在这个“展示精湛技能、相互切磋技艺”的平台,大放异彩。
参赛选手合影
根雕向来讲究“三分人工,七分自然”,深谙这一点的组委会,在赛程的设置上,规定了根材由选手按照抽签顺序在提供的近百个根材里自行选取。待根材选定后,方才透露比赛的主题为“和谐”。
如何在不过分破坏纹理与结构的基础上,注入选手自己的灵魂与思想,又完美地呼应主题?这是选手们面临的最大难题。根雕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也注定了它在创作过程中产生的诸多交流。
比赛现场
创作伊始,近乎没有一位选手拿到根材后立马进行创作,或是站近站远,多角度反复审视根材;或是拿上粉笔虚空勾画,总是再三思量后才在根材上标上记号。进入创作过程后,或是“大刀阔斧”锯去不需要的部分;或是雕刻笔在手中翻飞,篆刻细节,但同样的,每制作至一定程度,定然要停下来,细细凝视每一处细节,确认符合心中要求后,再进行下一部分的操作。
从事传统技艺的人对比许多热门行业来说,并不算多。学艺路上的苦与成就,没有同行更懂得其中滋味。天南地北的43位选手,是竞争对手,彼此之间却也惺惺相惜。
他们嬉笑打闹、聊天打趣,但也少不了根雕专业上的交流。也正是在这一波波的交流之中,开阔了每个人的视野,也让中国根雕的力量更加凝聚。
这,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自9月24日上午至27日上午,历时三天整。原本一块块“奇形怪状”的根材,摇身一变成为了完整的根雕作品。
作品表现形式极为丰富:人物,或是借老子、蔺相如与廉颇、李白等历史文化名人抒情,或干脆只是刻画平凡爷孙的相处之道;自然,或是少年与鹿、放牧少女与羊等人与自然的和谐景象,或是动植物一静一动的张力互动;建筑,或是石窟、丝绸之路,或是江南山水、塞北风光……
待喧闹的比赛过后,人已散去,唯有几十件作品留在创作现场。它们不会说话,但根的气韵,却无时无刻不在在这片静谧的空间流转。
这,是根雕与根雕之间的交流。
9月27日傍晚,大赛结果公布,来自浙江绍兴的俞柏青、河北的樊文峰、浙江开化的方义,分别取得了大赛第一、二、三名的优秀名次。作品形式不一,却各有千秋。
俞柏青的作品《大美浙西之钱江源》,以万物互生,和谐为美为主题,利用风化的楠木肌理,以国画山水长卷的形式来展示浙江西部开化钱江源边上的群山、人文、民居和建筑,重点塑造了根宫佛国文化建筑、水域风光,表达人与人、人与自然、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