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树
珊瑚树(Viburnum odoratissinum),又名早禾树(广州、惠阳),枝干挺直,树皮灰褐色,具有圆形皮孔,叶对生,长椭圆形或倒披针形,表面暗绿色光亮,背面淡绿色,终年苍翠。圆锥状伞房花序顶生,3~4月间开白色钟状小花,芳香;花退却后显出椭圆形的果实,初为橙红,之后红色渐变紫黑色,形似珊瑚,观赏性很高,故而得名。[1]
珊瑚树(原变种),为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达10-15 米;枝灰色或灰褐色,有凸起的小瘤状皮孔 ,无毛或有时稍被褐色簇状毛。冬芽有1-2对卵状披针形的鳞片。叶革质,椭圆形至矩圆形或矩圆状倒卵形至倒卵形,有时近圆形,长7-20厘米,顶端短尖至渐尖而钝头,有时钝形至近圆形,基部宽楔形,稀圆形,边缘上部有不规则浅波状锯齿或近全缘,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两面无毛或脉上散生簇状微毛,下面有时散生暗红色微腺点,脉腋常有集聚簇状毛和趾蹼状小孔,侧脉5-6对,弧形,近缘前互相网结,连同中脉下面凸起而显著;叶柄长1-2 (-3) 厘米,无毛或被簇状微毛。圆锥花序顶生或生于侧生短枝上,宽尖塔形,长 (3.5-) 6-13.5厘米,宽 (3-) 4.5-6厘米,无毛或散生簇状毛,总花梗长可达10厘米,扁,有淡黄色小瘤状突起;苞片长不足1厘米,宽不及2毫米;花芳香,通常生于序轴的第二至第三级分枝上,无梗或有短梗;萼筒筒状钟形,长2-2.5毫米,无毛,萼檐碟状,齿宽三角形;花冠白色,后变黄白色,有时微红,辐状,直径约7毫米,筒长约2毫米,裂片反折,圆卵形,顶端圆,长2-3毫米;雄蕊略超出花冠裂片,花药黄色,矩圆形,长近2毫米;柱头头状,不高出萼齿。果实先红色后变黑色,卵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约8毫米,直径5-6毫米;核卵状椭圆形,浑圆,长约7毫米,直径约4毫米,有1条深腹沟。花期4-5月(有时不定期开花),果熟期7-9月。[2]
日本珊瑚树(变种)Viburnum odoratissimum var. awabuki (K. Koch)Zabel ex Rumpl.
叶倒卵状矩圆形至矩圆形,很少倒卵形,长7-13 (-16) 厘米,顶端钝或急狭而钝头,基部宽楔形,边缘常有较规则的波状浅钝锯齿,侧脉6-8对。圆锥花序通常生于具两对叶的幼技顶,长9-15厘米,直径8-13厘米;花冠筒长3.5-4毫米,裂片长2-3毫米;花柱较细,长约1毫米,柱头常高出萼齿。果核通常倒卵圆形至倒卵状椭圆形,长6-7毫米。其它性状同珊瑚树。花期5-6月,果熟期9-10月。
产浙江(普陀、舟山)和台湾。长江下流各地常见栽培。日本和朝鲜南部也有分布。
云南珊瑚树(变种)Viburnum odoratissimum var. sessiliflorum (Geddes)Fukuoka
与日本珊瑚树 var. awabuki 近似,但苞片较大,长达2厘米,宽达5毫米,果实较大,核卵状椭圆形,长约9毫米。
药用价值
化学成分
园林绿化
道路绿化
道路绿化树种选择的一般标准为:适应性强,寿命长,病虫害少,对烟尘、风害抗性较强,萌生性强,耐修剪整形,可控制其生长;树身清洁,无棘刺,无污染等。珊瑚树良好的生物学及观赏特性,符合道路绿化的要求。特别是具有抗烟雾、防风固尘、减少噪声的作用,能改善周围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在景园游步小道可做成绿篱组织人流。珊瑚树的叶面积指数较矮化紫薇等高出10倍以上,叶色葱绿逗人,造型稳定可塑,遮光挡阳严密,能净化灰尘尾气,常用作城市交通道路或高速公路隔离带绿化。在用于道路绿化时也常被修剪成各种造型,形成一道道美丽的风景。[8]
公共绿地
珊瑚树在公共绿地中应用广泛。作为障景,如珊瑚树与石楠结合在一起修剪成高篱,可布置于公园或景区的垃圾堆或厕所前面“障丑显美”;布置在景园办公区、职工活动区与游人活动的景区中间,避免游人进入或打扰,形成屏障;与其他乔、灌、地被植物合植来界定庭院的边界,使之与商业街、停车场、城市道路及高速公路等分开,提升庭院的舒适度和温馨感,如澳大利亚堪培拉市的建筑庭院使用珊瑚树、桉树、合欢树等形成植物墙屏障,异常美观[;可作为某些建筑小品、雕塑景观的背景;或者是修剪成各种造型的矮篱,用以限制人的行为或组织人流;也可作建筑基础栽植或丛植装饰墙角。[8]
工矿企业绿化
珊瑚树不仅有较强的吸收多种有害气体的能力,而且对烟尘、粉尘的吸附作用也很明显,据测定,珊瑚树每年的滞尘量为4.16t/hm2,远大于大叶黄杨、夹竹桃等常绿植物。此外,由于珊瑚树叶质肥厚多水,含树脂较少,不易燃烧,可以作为工矿企业厂房之间的防火隔离带,是目前工矿企业绿化的理想树种。[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