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舞香火草龙是开化农村流传甚广的一种独特民间习俗。全县多个乡镇都有舞香火草龙的风俗。其中苏庄镇富户村的香火草龙为最讲究,最壮观。据汪氏宗谱(康熙二十八年所修谱)记载。元至二十二年,红巾军首领朱元璋与陈友谅交战于江西九江,朱受挫后退至浙江云台(即今开化苏庄镇)休整。此时又值中秋,当地百姓杀猪宰羊、舞草龙犒劳红巾军将士。朱元璋观看了舞香火草龙后,称草龙为“神龙”,并提诗一首:“岁以中秋八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满天星斗拱明月,拂地笙歌赛火龙”。洪武六年朱元璋登位后,派大臣中书舍人叶琛到苏庄封金溪村为富楼村。 当地人认为龙是帝王化身,应有銮驾相伴,便扎制了“宝扇”、“桂花树”、“人物像”、“吉字匾”,还有“蝴蝶”、“飞鸟”、“天鹅”、“鱼、虾、蚌、鳖”等水族动物与草龙伴舞,增添了苏庄草龙的特色,这一表演形式一直传承至今。开化香火草龙与其他草龙不同,它是用稻草扎成龙身,并插上密匝匝的香火,舞龙时点燃全部香支,草龙就象一条火龙,在月光朦胧的夜色里,烟雾缭绕,香气飘逸,香火草龙在刚收割过的田野里,腾云驾雾,狂奔飞舞,极为壮观,堪称一绝。祭祀活动。在舞龙前还举行“祭神龙”,摆猪头香案,焚香燃烛、诵祭祠、放炮奏乐,仪式隆重;龙舞结束,要将草龙送入河流,意为龙归大海。龙舞程式多样,内容丰富,有“蟠龙昂首”、“龙身入肚”、“懒龙洗炼”、“九曲弯身”、等程式。銮驾舞有“竹枝挂彩”、 “水族扬波”、“蝴蝶穿花”、“仙鹤贺寿”、“双鸟欢歌”等多种表演形式。2008年苏庄“中秋节舞香火草龙”被例入“浙江省传统节日保护基地”。2007年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舞香火草龙活动要分三段程式举行:起山月。在舞龙前村民要在祠堂祭祀祖先,主持训示。在祠堂里摆起“猪头香案接龙”。由两位老者首先点燃香火领着众人拜天地,谓之“呼龙”,意将“龙”迎来村庄。拜毕天地后,由一 “呼龙”者呼之:祥光朗耀,瑞火辉煌,炮竹齐鸣,迎龙接脉,龙神归位,百煞避藏;左边众人呼起,人丁兴旺,男臻百福,女纳千祥,老者蒙安,小者乐顺;右边众人呼起,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民安物阜,四时无灾,八节有庆; “呼龙”完毕,数声火铳响起,早有准备的人们一拥而上,人人手中举一块松油火把,快速点燃龙头、龙身及鸾驾上的香火。草龙这时全身点燃着香火,活如一条火龙。这时 “龙”被高擎起来,由滚地火球开路,草龙从祠堂大门蜂拥而出,龙前龙后各有一班民乐队伴奏,唢呐声声,爆竹齐鸣。各种“銮驾”伴驾在后,绕庄而去,草龙舞到各家门前,大人领着小孩施放鞭炮,点香拜祭。满山月。是舞龙的高潮时刻。这时皓月当空,夜色朦胧,在夜色中只见一条长长的火龙在刚收割后的田野里面,飞奔狂舞,上下翻腾,吐云驾雾,气势磅簿,舞龙的村民这时放开手脚,作出各种优美姿态,各种舞龙套式繁多。龙的舞姿有“蟠龙昂首”、“龙身入肚”、“懒龙洗炼”、“九曲弯身”、“头翅尾扣”、“龙头咬尾”等。闪烁的香火构成的龙及仙班水族仿佛被注入了生命,生气勃勃地活动起来,被忽前忽后的仙班水族拥簇着,有一种欲醉欲迷、欲飘欲仙的幻觉。香火草龙依凭闪烁的香火所展示的神奇风采与魅力,使观赏者无不发出由衷的赞叹。落山月。为舞龙的尾声,送草龙回归大海。这时小溪两旁聚满了人群,在河边上点燃着一排“松明灯”倒影在河水中,犹如水晶宫中的灯火,显得格外明亮。舞龙队员们高举草龙向河里走去,草龙上的香火倒影在水中,仿佛一条火龙向着河心游去,慢慢地消失远方。带去人们深深的寄托和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