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记者 郭习松 范步 通讯员 晏承北 祝军
“桂花之乡”咸宁是一座香城。“有风香十里,无风十里香。”咸宁名歌《江南桂花香》所咏唱的正是这个城市的金秋之美。
而今,该市大力推行文化“添香”工程,让文化之香飘四季、溢城乡。
基础设施种“香源”
16日傍晚,王映霞像往常一样,早早地来到了通城县五里镇文化站。她轻轻按下播放键,一曲《荷塘月色》悠然响起,附近的婶婶嫂嫂们则如听到集合令一般,兴冲冲地往这边赶。
王映霞是镇文化站副站长。在她的领舞下,聚来的30多人摆手,扭腰,提足,转身,舞姿曼妙婀娜。“以前,别说跳舞,说都不好意思!”王映霞说,如今很多农妇都戒掉了抹牌赌博的习惯,在舞步中体验着生活的快乐。
在咸宁,这样的能人真不少。仅咸安区汀泗桥镇,就活跃着花鼓、茶歌、武术、说唱等10个农民艺术团体。59岁的余大厚既是镇文化站站长,也是10个团的“总指挥”,每天忙得脚不沾地,预约演出的电话是一个接一个。他指着站门口的牌子说,这里还是文体协会、群众艺术培训中心,到了晚上尤其是周末,楼上楼下全是人。
17日晚,记者在咸宁市银泉社区看到,偌大的社区文化服务中心,人们相约而至,有的看书,有的下棋,有的跳舞,一些老人还聚在一起研习书画。
统计显示,目前,咸宁市建成标准化农家书屋907个,公共电子阅览室4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67个,公益性社区书屋、职工书屋400余个,农民健身工程335个人,实现了村级服务点全覆盖。
文化大餐送“香气”
9日,咸安区高桥乡的村民在家门口欣赏到了市歌舞团“名角”带来的《春天的希望》等文艺表演。第一次看到这么专业的演出,78岁的陈婆婆激动地说:“今天我和我媳妇、孙子三代人都来了,演员们唱得好、演得好,我还想多活几年,多看几场!”
在咸宁,像陈婆婆这样的期许,每半个月可实现一次。自启动“送戏下乡”活动以来,全市已实现年举办大型广场、社区文化活动300余次、“送戏下乡”演出1000余场次,越来越多的村民可以免费在家门口看大片、赏大戏。“免费大餐”得益于咸宁市启动的公益文化建设。咸宁市文体新局副局长、市歌舞团前团长严桂秋说,每年市级财政专项列出150万元扶持资金,用于春节、中秋等八大节庆公益演出。此外,各级财政也给出专项扶持,全市文化创作由此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各地也涌现出一大批新生文化力量。
如今,赤壁市三国赤壁文化旅游节、崇阳县提琴戏艺术节、通城县黄袍山红色文化旅游节、“魅力咸宁”广场文艺汇演、社区文化大展演、咸宁名歌大家唱等活动,让越来越多的群众亲身感受那沁人心脾的文化之香。
艺术精品铸“香魂”
“这是一次美妙的温泉之旅,也是难忘的传统风俗文化洗礼,咸宁真美!”“五一”期间,新西兰华人刘玉兰游览咸宁时发出感慨。她说,咸宁之美不仅在于秀丽的自然风光,还在于她独特的文化气息——这里不仅有温泉文化,还有极具地域特色的桂花文化、三国文化、茶歌文化,让人流连忘返。“文化是一个地方的根,是一个城市的魂。我们要通过文化来增强地方竞争力,通过经济来激发文化创造力,从而打造出崭新的城市文化。”咸宁市委书记黄楚平如是说。
如今,这一设想正成为现实。在各方精心孕育下,一个个堪称城市名片的艺术精品应运而生——市直有《梦寻咸宁》,赤壁市有《千古风流》,通山有《白云深处》,咸安有《千桥流水桂花香》,崇阳有《隽水天城》,通城有《拍打舞》……
精品来之不易,其背后是不断的文化创新——没有2008年市委、市政府果断组建市歌舞剧团,就没有史诗巨作《梦寻咸宁》;没有“招聘一批、聘请一批、物色一批”的灵活用人机制,崇阳县就难以解决人才困境,更别谈打造《隽水天城》。
咸宁市用文化挖掘旅游资源,不仅成功构铸了城市之魂,更挖出了一个硕大的旅游金矿,获评湖北最受欢迎的国内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