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在线 > 旅游资讯
北京晚报:住家十六年 保姆胜亲人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0-07-11 17:21:25 阅读: 581

 在北京市朝阳区三里屯工人体育场北路,有一栋临街塔楼,位于10层的一套三居室是79岁老人李福照和老伴马文静安度晚年的家。18年前的一场变故...

在北京市朝阳区三里屯工人体育场北路,有一栋临街塔楼,位于10层的一套三居室是79岁老人李福照和老伴马文静安度晚年的家。18年前的一场变故,马文静瘫痪了,需要有人照顾。

  一次偶然的际遇,张明子来到了李福照的家,开始照料马文静。让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张明子这一待,就是16年。在这些年里,张明子和两位老人之间,有过欢笑也有过争执。虽然,时间让张明子从一位年轻的母亲变成了年逾四旬的中年妇女,让李福照脸上的皱纹越来越多,让马文静逐渐丧失了说话和行走的力量。但是,时间却没有改变张明子和两位老人间的深厚情谊。

  每天中午,张明子都会推着轮椅,载着马文静到工人体育馆北边的广场上散步。在那片金色的阳光里,张明子和老人的身影缓缓地定格在了不少人的眼中。

  1996年

  相遇是种缘分

  1995年,张明子从老家甘肃来到北京,进入三八家政服务公司,成了一名家政工。很快,张明子就有了第一份工作:照看一位瘫痪在床的老人。她的第二份和第三份工作都是照顾行动不便的老人。在照顾老人的过程中,细心的张明子也暗暗积累了一些照顾老人的注意事项。

  1996年5月28日,张明子辞去了第四家雇主的工作,回公司办理相关手续。一进门,她就发现有一位女士站在门口不停地打量着自己。“那位大姐看上去精明能干。”看到对方老是瞅着自己,张明子感觉有些发窘。就在这时,那位女士来到了自己身边。“你想不想找份工作?”听到对方这样问自己,张明子很奇怪:“您想让我做什么?”

  在盘问了张明子的相关情况后,那位女士满意极了,就和张明子签下了用工合同。随后拉着张明子出了门,上了一辆小汽车。“那可是我第一次坐小汽车。”坐在车里,张明子紧张坏了,连对方问了些什么话都想不起来如何回答了。

  原来,那位女士名叫李冬奇,她的妈妈马文静得了脑出血。幸运的是,经过2个多月的治疗,老太太的生命体征终于平稳了下来。但是,这次发病还是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老太太的下肢已经无法动弹了。

  那个时候,老伴李福照虽说退休,但还在外面打工补贴家用,女儿李冬奇便想给妈妈找个保姆。但一连找了10多个,没有一个干长久。这一次,李冬奇又去公司找保姆,约好的那个没有出现,身强体壮的张明子便被李冬奇相中。

  来到李家没几天,张明子就和李冬奇吵了一架。争吵的起因却令人哭笑不得。原来,张明子一位老乡辞职了,拜托她去家政公司取回押金。但是,老太太身边离不开人,怎么办?于是张明子想出来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推着老太太去家政公司。

  从工体附近的老太太家到位于崇文门的家政公司,走路得将近一个小时。可是,对周边环境还不熟悉的张明子居然在没看地图的情况下,直接推着轮椅就出了门。谁知,到了家政公司,张明子居然又碰见了李冬奇。一听张明子是推着老太太走过来的,李冬奇气不打一处来。回到家后,就把张明子数落了一顿。张明子脾气也倔,觉得自己也有理,于是俩人就吵了起来。吵过之后,张明子气呼呼地说不干了,晚饭也没做。

  可让她没有想到的是,到了吃晚饭的时候,李福照却招呼着张明子出来吃晚饭,李冬奇还一个劲儿地给她夹菜,这让张明子感觉很诧异。“明明是我做的不对,人家却给我夹菜。人家的气头都过去了,我还在那生气哪。”回想起这段经历来,张明子觉得特不好意思。“那时候真是倔,推着老太太走那么远,现在都不知道当时怎么想的。”

  1998年

  家里盖了新房

  看到雇主这样照顾自己,张明子便也想尽自己的一份心意,全心全意为行动不便的马文静着想。按照合同,每周张明子都会有一天休息的时间。有一天,张明子像往常一样去找同事玩,回家时发现家里的气氛不太对劲。晚饭后,她在给老太太擦洗的时候,突然发现老人的身上多了一块青紫的淤痕。原来,当天中午,老太太想自己下床在屋里转转,李福照因为上了年岁,一把没拉住,两位老人双双摔倒在了地上。“当时很后悔出门,要是我在的话,叔叔和阿姨就不会摔伤了。”为此,张明子自责了好几天。从此以后,她就决定不给自己放假,防止老人再发生意外。

  看到老太太因行动不便老是闷在家里,张明子便几乎每天带着老人出门去透透气。虽说楼里有电梯,但是要想到附近的街心花园,楼门口那儿还有9个台阶要下,每次,张明子背着马文静慢慢挪下去,然后再扶着她坐上轮椅。有一次,因为楼里电梯停电,担心老太太冻着,张明子愣是背着她从楼梯一直上了10层的家。“上了楼,这人就跟从水里捞出来似的。”看着张明子憨厚的笑容,李福照的心里也是暖暖的。

  由于马文静下肢无法行动,每次去厕所,都是张明子背着她。有时候,马文静大小便失禁了,张明子也不嫌脏,及时地更换和清洗老人的裤子。

  在南边的一间小屋里,摆放着两张单人床,床与床之间的距离只有半米,马文静睡在西边,张明子睡在东边。这样,遇到老人起夜,她就能及时将老人扶到便盆上解手。

  张明子的勤快和对马文静的细心呵护,博得了李福照一家人的好感和信任。渐渐地,一家人都不拿张明子当外人看。而张明子有了什么困难,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李福照商量。在到李福照家工作的第三年,张明子攒了两千块钱,她便动了翻修一下家里土坯房的念头。“一说还要盖土坯房,那怎么行呢。”李福照考虑到土坯房不是很结实,于是建议张明子盖瓦房。“盖瓦房得多贵呀,我手头可没那么多的钱。”听到张明子的难处,李福照二话没说,当时就掏了一万元钱借给了张明子。

  于是,那一年的春节,张明子回到了老家,揣着这12000多块钱,买砖买料,很快,5间崭新的大瓦房拔地而起。“房子一盖好,邻里街坊都往家里跑,一边看一边啧啧地叫好,那时候真是自豪啊。”

  这一年,还有一件让张明子开心的事儿,那就是她可以给家里写信了。原来,看到张明子不识字,在来到李家不久,李福照便开始教她识字。3年后,张明子终于达到了小学四年级的水平,她花了几天的工夫,给家里写了第一封信。虽然这封家书只有薄薄的一页纸,可还是让她高兴了许久。

  2006年

  儿子当上厨师

  张明子一个人抛家舍业在外面打工,很不容易。她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离开家时,孩子们才有膝盖高。由于自己没有文化,张明子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不知道怎么做。

  2006年,刚上初中的儿子不肯上学了。不久,他来到北京,在一家饭馆打杂。李福照知道后着了急,就和张明子的儿子谈心,让他学一门技术。他借给了张明子8000块钱,凑齐了儿子的学费。一年后,张明子的儿子毕业,不仅拿到了中级厨师证,还在一家大饭店找到了一份工作,一个月挣3000元。

  这些年,李福照没少帮着张明子。大女儿的保姆工作,是李福照介绍的。为儿子盖的四间房里,也有李福照的资助。家里头盖房,买电磨,孩子上学,都是老人的支持。“人家不穿的衣服也送过来。人都是有良心的,人家对我这样,我哪能不对人家好呢?”张明子一心报答李家,却遭到了小女儿的误解。“你不是我妈,你心里只有老太太,没有我们,你根本不爱我们。”女儿的这番话,气得张明子打了她一巴掌,眼泪不住地往下流。后来,小女儿结了婚,也理解了母亲的辛苦。现在,小女儿也来到北京做了保姆。

  后来,张明子的父母来北京旅游,李福照安排两位老人住在自己家里。两位老人回老家前,李福照又塞给1000元钱。“这些钱是让张明子的父亲去看病的,如果哪天老人没了,这钱就算是我送给他的棺材本吧,毕竟他闺女在我这儿干活,为了帮着我家,而不能回家尽孝了。”

  2012年

  我会一直陪着您

  16年弹指而过,在李福照的帮衬下,张明子的家庭悄然地发生着变化。1998年春节,张明子家有了黑白电视,在村子里成了爆炸性新闻。以前,张明子一家挤在三间小土坯房里。现在,她家已经住上了13间新瓦房。

  为了照顾好马文静,在李家的这16年里,每逢过年,张明子几乎都是在北京和李家人一起过。只有不忙的时候,张明子才会回家。每次回家,李福照都为她买好车票。“她老家在甘肃,很久才回一次,这几百块钱车票就当我送给她的。”

  在张明子的老家,当地90%的妇女都出来做保姆。和老乡聊天时,老乡总是对张明子说,你要的钱太少了,怂恿她另谋高就。但张明子却对此一笑了之:“我觉得这不是钱的事,有的能用钱买得到,有的却是钱买不到。”J002 J219

  程宁 摄 J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