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在线 > 旅游资讯
都市时报:国家预防腐败局副局长在香港廉政公署国际会议上透露 中国民众防腐满意度升至72.7%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0-07-11 15:51:14 阅读: 759

   国家预防腐败局网站刊登该局副局长崔海容11日在香港廉政公署第五届国际会议上的发言。崔海容透露,过去30年,中国共有420余万党政人员...

国家预防腐败局副局长在香港廉政公署国际会议上透露中国民众防腐满意度升至72.7%


  国家预防腐败局网站刊登该局副局长崔海容11日在香港廉政公署第五届国际会议上的发言。崔海容透露,过去30年,中国共有420余万党政人员受处分,其中90余名省部级官员因贪腐被追究司法责任。

  30年420余万党政人员受处分

  国家预防腐败局副局长崔海容介绍,1982年至2011年这30年间,我国因违反党纪政纪受到处分的党政人员达420余万人,其中465人是省部级官员。

  在这些省部级官员中,又有90余人因贪腐被追究司法责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成克杰、江西省原副省长胡长清、安徽省原副省长王怀忠、国家食药监局原局长郑筱萸等被执行死刑。

  崔海容透露,仅2003年到2011年9年中,因贪腐被移送司法机关的就有4.2万余人,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委员陈良宇等。

  中国清廉指数评分上升

  崔海容介绍,据民意调查,民众对防治腐败成效满意度由2003年的51.9%上升到2011年的72.7%,对消极腐败现象得到不同程度遏制的认同由2003年的68.1%上升到2010年的83.8%。

  “国际社会对中国防治腐败工作也给予积极评价。”他介绍,透明国际组织2005年至2008年给中国清廉指数评分由3.2上升到3.8,去年排名比前面上升了3位。

  目前全国省、市、县三级监督机关已全部开通举报网站,去年共接受不同形式的举报约134.6万件次,超过13.7万件提交立案核查。“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崔海容表示,目前党务公开、司法公开、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公共资源交易市场集中公开竞价等正稳步推进。

  ●数说防腐

  777人

  下降47.1%

  777人

  2011年对领导干部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违纪违法案件的查处,涉及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4843人,其中777人被移送司法机关。

  下降47.1%

  2008年到2010年针对公务人员公款出国(境)旅游问题开展了专项治理,因公出国(境)团组数、人次数和经费数与前3年平均数相比,分别下降47.1%、43.9%、32.6%。

  ●新闻观察

  “防腐满意度”的数字真实与现实困惑

  李晓亮

  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他那本著名的《万历十五年》里,不厌其烦地重申一个概念——数目字管理。黄先生对这个概念的痴迷,在书中几乎到了喋喋不休的程度。讲到明代的官场生态、社会经济等各领域问题时,他一再指出某些混乱混沌,是因中国一直缺乏数目字管理。

  客观地讲,生活的多样性,现实的复杂性,个体观感的差异性,导致即便今天有着专业统计机构和严谨的取样调研方法,但若想用一个简单确切的数字概括一种复杂的现实,同样会导致另一种信任尴尬。

  比如预防腐败局这则消息,“民众对防腐满意度升至72.7%”昨日就引起了网友一阵热议。点开新闻跟帖,多数网友都留言表示“我属于剩下的27.3%”。你能说这是简单的调侃起哄吗?或也不尽然。他们也不都是非理性地为了反对而反对,故意跟官方数据唱反调。相信其跟帖,多少也是契合各自对腐败现象的现实认知的。

  那么这一反差,就有意思了。专业的预防腐败机构给出多年来的民意调查数据,即使从最浅表的字面意义上讲,也应属于黄仁宇的“数目字管理”。可见,纯数字的量化,也未必每次都能让人信服。当然,也不排除部分网友的不信任情绪,出于因近年平均工资、幸福指数等常整出“被增长”、“被统计”闹剧而积下的“宿怨”。

  只是,平心而论,一般民众对于腐败情况的感知,也只是来自大众媒体的日常报道,以及身边亲友的社会观感,这些恰恰是极为主观模糊的一个感受。预防腐败局给出的数据是,民众对防腐成效满意度由2003年的51.9%上升到2011年的72.7%。对遏制消极腐败的认同由2003年的68.1%上升到2010年的83.8%。这样的专业统计数据相比个体的主观感受,可信度理论上是更高的。

  还有一个变量也要考量,即每个人对腐败的定义和容忍度,也不尽相同。这些都导致统计数据和公众感观的差异,也导致了这个“防腐满意度”,能产生无穷的阐释性,不同的人对其都有不同的阐释欲。

  虽然说,对任何形式的腐败,我们都应“零容忍”。但是揆诸现实,你也不得不承认,这只是一种理想境况。实际上,随着社会发展,如今的腐败形式越来越多样,隐蔽性越来越强。短期内,完全禁绝,几乎是奢望。而且,由于反腐的复杂性,民众对贪腐的容忍程度,可能无意中也在渐渐提升,甚至自己可能都没察觉。

  有个一再被援引的例证就是,两个贪官相比,一个贪得无厌,只知变着法地搜刮民脂民膏,横征暴敛无度;而另一个,可能在贪腐的同时,还讲究一些手段技巧,知道一些分寸拿捏,哪怕两人贪腐金额不相上下,如果后一个还知道“拔一毛而利天下”,修路铺桥兴学布施,借花献佛,做点顺水人情,民众对两人的感观就判若天壤,认为后者是“侠贪”。

  你说是民众不懂法,不知任何贪污都是非法的吗?非也。这是一种无奈的市井的“民间智慧”,这种矮化了的正义,让人心酸。而这也正从一个侧面证明,一些民众对贪腐容忍度的隐性提升,也是“防腐满意度”的一个另类注释。而这不是说明反腐工作真的万事大吉了,民众都拍手称快了,而正说明反腐任重道远,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