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招学生尖锐问题
举小事例争赢老外
说起环境法,很多非法学专业的学生都会张大嘴巴:“还有这个法?”最初,秦天宝与环境法的结缘也纯属机缘巧合。他考研时报考的是国际经济法专业,后来被调剂到环境法专业,师从我国著名的环境法学家王曦教授。
为了系统地掌握与研究环境法学,2003年秦天宝远赴德国留学,师从德国环境法协会主席Michael Bothe教授和有“德国环境法之父”之称的Eckard Rehbinder教授,成为最早在德国专门研修环境法的中国留学生之一。他选择“生物遗传资源法”作为研究方向,逐渐走在了国内外同行的前列,他以此为题撰写的专著也获得了“全国首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奖。
在德国,他埋头苦读,甚至没有去过德国的景点旅游。为了让他放松一下,同在德国留学的朋友王朴在周末报了一个青年旅行团。大家白天游玩,晚上寄宿于旅馆。旅馆楼下是一个酒吧,晚餐后,各个国家的年轻人在酒吧里聊天畅饮。
第一天晚餐后,王朴一转身,发现秦天宝不见了,王朴上楼推开房门发现,楼下虽然音乐震耳欲聋,可秦天宝却专注地坐在电脑前,手指飞舞,敲击论文。第二天晚上,依然如此。“那一刻,我感觉到的是‘震撼’。”王朴说。
2010年,秦天宝受聘为巴黎第十一大学法学院博士生指导教授,该校规模和知名度在法国名列前茅,曾出过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能在这里执教,无疑是对一个人学术地位的高度肯定。
“因为中国的高速发展,中国的法学研究者才能在国际上发出声音,没有强大的祖国作后盾,我的研究无法产生这么大的影响。”秦天宝谈及此事时,非常淡定。
在国外大学做老师,不容易。“中国应该承担更多的温室气体减排责任!”“你们中国人都吃狗肉吗?”在国外,秦天宝总能“接招”到各种尖锐问题。“我们正在努力履行自己的环保责任。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需要承担过分的责任,特别是从人均角度来看。”他心平气和地回答老外,“从发展路径上看——我们正在努力避免重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我们在探寻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秦天宝说:“你们习惯于用烘干机烘衣服,而在我们中国,是用阳光晒衣服,这节省了多少能源?”他的回答,让老外一下卡了壳,决定回去改用中国的方式晒衣服。
【我心中的武汉精神】
秦天宝认为,“敢为人先,追求卓越”既是对武汉人千百年来勇于开拓精神的历史总结,也是对武汉人当前不断开拓进取的现实体现,更是对武汉未来走向发展繁荣的重要指引。大武汉,需要大精神、大气魄、大发展,这需要每个武汉人为之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
文/记者 胡常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