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在线 > 旅游资讯
北京日报:京西门头沟:向现代化生态新区转型(2)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0-07-14 08:54:28 阅读: 1196

  永定河畔永定楼 棚改新居拔地而起  全域景区描绘山区百里画廊  广袤的山区既是门头沟发展的广阔舞台,更是地区跨越式发展的巨大宝库。...

永定河畔永定楼 永定河畔永定楼
棚改新居拔地而起 棚改新居拔地而起

  全域景区描绘山区百里画廊

  广袤的山区既是门头沟发展的广阔舞台,更是地区跨越式发展的巨大宝库。随着城市环境不断建设,现代化滨水山城的出现,门头沟山区更是整合旅游、文化、生态、农业资源,加快特色旅游项目组团建设,打造山区百里画廊,推动山区全域景区化建设,并成功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区。

  “十一五”期间,门头沟区累计投入26.2亿元,完成京津风沙源、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490平方公里,修复治理废弃矿山及砂坑1.5万亩,被确定为国家生态修复科技综合示范基地;投入资金10亿元,对永定河、清水河百公里河道进行修复治理,形成青山绿水百里画廊;深入推进环境优美镇、生态村创建工作,地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7.3%,林木绿化率达到58.8%;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72.8%,比2005年提高15个百分点,居首都西南地区首位。昔日的采煤工,变身为如今的护林员,无数山区百姓上保险、拿工资,成了绿色北京的美容师,在首都西部建起了一道绿色生态屏障。

  民生为本:共享幸福生活

  采空棚户区改造工程惠民10万

  门头沟区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打造服务群众新途径。特别是在就业增收、改善居住条件、优化山区用能结构、城乡环境建设等方面,累计为群众办理实事230件。切实解决了一批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地区群众生活质量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门头沟区面对落后的地区面貌和急待改善的居住条件,下决心将采空棚户区改造时限由7年缩短为3年:自2009年底开始,利用3年时间,建成200万平方米定向安置房,解决全区三分之一人口的居住问题。

  今年“五一”,棚户区改造石门营安置房地块六区六号楼的吴大爷一家笑声满堂,老吴一家祖孙四代在刚刚入住的新房里吃团圆饭,欢度 “五一”。从棚户区30来平方米的小平房搬进80平方米的三居室,乔迁的喜悦让全家喜上眉梢。

  在门头沟,像吴大爷一样几乎不花一分钱就能平房换楼房、小房换大房、改善生活居住条件的采空棚户区百姓有近10万人。2012年,门头沟区进入采空棚户区改造的冲刺阶段,全面加快五个安置房地块的建设步伐。同时,加快安置房地块的路网、教育、医疗等设施建设。如今,万幢高楼平地起,门头沟区呈现出了崭新的城市形象。“您什么时候搬新家?”已经成了采空棚户区老百姓的见面问候语。

  两年来,门头沟区全力推进采空棚户区改造工程。选择的石门营、石泉、黑山、中门寺、小园5个异地安置房地块,开工建设300栋住宅楼,总面积224余万平方米,可提供住宅约33500套。

  采空棚户区改造工程不但让百姓住上楼房,而且还选择环境最美、交通最便捷、位置最好的地段居住。已经入住的石门营居住区,紧邻莲石路门头沟区入口石门营环岛,出门就是城市主干道莲石路。居住区西侧,青山如黛,郁郁葱葱;居住区东面,是新建的石门营公园;居住区北边,配套的幸福公园正在抓紧建设。区域内还建设了20万平方米的学校、幼儿园、公共设施和物业、社区、商业用房。齐全的配套设施、完善的服务功能、优美整洁的居住环境,与昔日的采空棚户区形成了显明对比。

  目前,石门营、石泉两个地块安置房开始陆续搬入棚改居民,目前已经完成了2350户、3277套安置房的选房工作,到年底前将有8000户入住棚改新居。此外,今年6月份,该区还启动了2万户棚改居民房屋征收工作,签约完成后,棚户区居民将全部搬入花园洋房。同时至今年年底,该区将基本实现200万平方米安置房全部完工的目标。在此基础上,门头沟区委、区政府又实施了新棚改100万平方米安置房建设,目前已经确定了5个地块,预计2014年底前全部完成,京煤集团38万平方米工矿棚户区改造正式开工,力争再利用两年时间全部完成,届时将实现城区及主要矿区10万平房居民全部上楼。

  除了全面做好本市最大片区的棚户区改造工程,作为本市首个启动老旧小区综合改造的远郊区县,今年门头沟还将完成4个老旧小区的综合改造试点工作,并将在10月底前完成包括环境、节能、无障碍设施等综合改造。综合改造后,将彻底改变这些老旧小区建筑能耗高、保温性能低、舒适度不够、环境较差、公共设施老化、便民设施缺失等通病,整个小区将绿起来、亮起来、畅通起来。

  社会事业发展暖民心

  硬件提升了,门头沟的整体软环境也在快速优化。去年10月,门头沟区开通了本市第一条“为民服务信息平台”,整合政府、社会组织、企业三方面的服务资源,提供为民服务。该平台包括一个热线电话、一个网站、一个短信服务平台。热线电话把全区42条便民服务热线合而为一,全区居民只要拨打616-96156,就可以享受订票、定餐、政策咨询、旅游查询等服务。在此基础上,“为民服务信息平台”还登记了全区所有特殊群体的联系电话,不定期地通过电话,为他们提供各种政策告知、需求登记等服务,并积极发挥社会组织的服务功能,为12类特殊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志愿服务。

  在医疗卫生事业改造中,门头沟区更是走在了全市的前列。为改变地区医疗水平落后的现状,2010年8月,门头沟区引入社会资本对区医院进行改革。作为本市第一家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依托凤凰医疗集团丰富的大型综合医院投资、管理经验,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已初步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基本实现了提高医院管理水平、技术水平、服务水平,让百姓满意的目标。

  2012年,门头沟区医院集团成立,这是继与凤凰医疗集团合作成功实施区医院改革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又一项重要成果,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全区的医疗服务网络更加完善。与去年同期相比实现了“五升、五降”,即门急诊人次增长13.1%、出院量增长21.2%、手术例数增长39.1%、总收入增长17.9%、员工收入增长14.4%;医保次均住院费用下降12.2%、平均住院日下降13.4%、药比下降2.4%、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下降11.0%、医疗纠纷发生例数下降38.1%。

  作为教育欠发达地区,门头沟借城市改造的契机重新规划调整教育布局,推进了基础教育优质化、均衡化发展。引进了首师大附中、北京八中、实验二小等三所名校办分校,在教育水平、教育理念上显著提升,并按照“巩固已有成果、办出优质特色、发挥辐射功能、实现整体提升”的总体思路,继续深化名校办分校工作,促进全区教育均衡发展。

  此外,全力解决煤矿关闭后山区群众的生活能源问题,累计投资近4亿元,完成农民房节能改造2.6万户,建成太阳能公共浴室91处,在深山区3个镇85个村开展送平价煤气下乡,建成清水型煤加工厂由财政补贴向全部山区农户供应平价清洁型煤,有效巩固了山区结构调整成果。通过BT方式,实施少年宫、妇幼保健院等20项社会事业项目建设,人民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书记区长谈发展

  凝心聚力  创新发展

  过去五年,门头沟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哪些成就?

  韩子荣(门头沟区委书记):过去的五年,是门头沟区经济发展、实力增强、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的五年。我们认真落实生态涵养发展区和首都西部综合服务中心功能定位,始终坚持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坚决关闭了全部470个煤矿和非煤矿山,初步构建起以旅游文化休闲产业为主导的生态友好型产业体系,城乡环境焕然一新,采空棚户区改造等一批重大民生工程深入推进,在积聚巨大发展能量的同时,群众的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提高。2011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居民收入等指标增速均位居全市第一。

  加强党的建设是引领和推动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在党建引领发展、保障发展方面,门头沟区进行了哪些有益的探索?

  韩子荣:在党建工作中,我们坚持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引导党员干部强化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在全区上下形成了抢抓机遇、科学发展、敢于发展的共识。着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竞争性选拔任用干部工作力度,形成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突出实绩”的用人导向。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农村“三资”监管,不断提升基层民主管理水平,各级党组织在带领群众增收致富、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激励党员干部在征收安置、城市管理、招商引资等发展一线当先锋、作表率,营造了凝心聚力、加快发展的浓厚氛围。

  过去几年门头沟区在产业发展重点上实现了怎样的转变?

  王洪钟(门头沟区区长):门头沟区曾是首都煤炭产业基地,煤矿全面退出后,地区转型发展面临较大困难。立足地区功能定位和资源禀赋,我们提出将旅游文化休闲产业作为地区主导产业重点发展,并确立了“一带两线四点多组团”的产业布局。一带即围绕永定河绿色生态带建设4个滨水商务区,两线即围绕108、109国道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四点即打造4个重点特色镇,多组团即吸引高端要素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旅游项目品牌。按照这一思路,门头沟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坚持以环境促发展,整合各类发展元素,与首都其他地区形成了差异化的发展格局,有效的推动了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门头沟区怎样解决发展资金问题?

  王洪钟:针对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门头沟区紧抓促进西部地区转型发展的政策机遇,吸引中建股份、中铁集团、中国水电等30多家央企入区投资,引进重大项目110个,协议金额突破2800亿元,落地资金超过300亿元。同时,运用土地收储、BT、TOT、BOT模式、建立小额贷款公司及村镇银行、经营城市、培育企业上市等8种方式拓展筹融资渠道,探索了一条不发达地区解决资金问题的有效途径。坚持将创新机制、保障民生、改善环境、政府诚信贯穿始终,赢得了企业、群众的信任和支持。2012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再创新高,到年底有望突破2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