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讯 顺德首家民营博物馆被告上法庭,面临搬迁!今年4月,顺德区南国丝都丝绸博物馆被其所处地块所有者告上了法庭,地块所有者希望将土地收回。
本周,这条消息被网友广泛转载,网友纷纷表示对该博物馆的不舍。昨日,记者获得最新消息,双方正在调解当中,博物馆有望在附近获批另一地块重建,且会比现在的规模更大。
今年4月12日,顺德区新城区土地发展公司、顺德区城区建设开发中心作为原告,将顺德区赛倩丝绸商贸有限公司、顺德区南国丝都丝绸博物馆一同告上了法庭。南国丝都所在地——顺德新城区观绿路3号为原告免费租用给被告,租赁期为10年。
在获得南国丝都被告上法庭要求搬迁的消息后,记者第一时间致电该馆馆长吴英海,他表示:“双方关系一直很好,是好朋友,南国丝都的发展与对方的支持分不开。现在双方正在协调当中,不方便透露情况。”吴英海同时表示,南国丝都未来肯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请大家不要担心。
据悉,顺德区新城区土地发展公司、顺德区城区建设开发中心属于顺德国资办。昨日,记者致电国资办,也得到了与吴英海相似的回答。该局何姓负责人表示,现在正在外地,不方便接受采访,需回到顺德了解详细情况后再接受采访。
最后,记者采访到了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他说,南国丝都所在地块被某大型发展商相中,而且已纳入其中心商业区计划,搬迁已经不可逆转。
这位知情人士称,鉴于南国丝都在顺德文化事业中的影响力,以及确实是10年租约未到期,国资办将会另外划拨一块地异地重建。近期有媒体报道称:“政府可能另给一偏远地块。”作为拥有文化与旅游双重身份的单位,南国丝都也一直受到顺德区文体旅游局的关注。昨日,记者也就此事致电顺德区文体旅游局了解情况,该局副局长梁国峰透露,他们一直在双方之间进行沟通,按照他目前所掌握的信息,双方已经有了初步的和解方案。确实是会重新划拨一块地给南国丝都,就在现址附近,不仅不偏远,还会比原来地块面积更大。
■延伸
民营博物馆的艰辛生存路:
南国丝都刚刚扭亏为盈
南国丝都是佛山唯一被录入中国博物馆名录的民营博物馆。今年3月,记者曾专访该馆馆长吴英海。当时吴透露,南国丝都丝绸博物馆占地16亩,再现了历史上的桑基鱼塘。在主体建筑的后面是一片占了博物馆将近一半面积的果林,目前已经成活了200多个品种的桑树共2000多棵。
4年多投入1500万元
“南国丝都博物馆开馆4年多以来已经迎客达90万,但投入也达到了1500万元。好在有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投钱进来。”吴英海说,如果没有大家齐心协力,南国丝都不可能发展得这么好。
从3月1日起,南国丝都正式开始免收门票。当时记者曾质疑,这样做是否“作秀”?“我们绝对不是哗众取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吴英海直言不讳。
但不由得不让人疑虑。在免费前,南国丝都博物馆对区内居民收每人5元的门票钱,对外地游客收费稍高:每人10元。看似不多,但实际上,南国丝都博物馆每年都迎来超过20万人次的游客,即使按旅游团体票1至2元计算,南国丝都博物馆最少将损失20万元的门票收入。对于一个得不到财政拨款的民营博物馆,这不是一个小数目。如果没有门票收入,南国丝都该如何获得利润而生存下去?
吴英海说,民营博物馆的生存靠门票不是长久之计。在他看来,走文化产业的道路,才是民间博物馆生存正道。目前该馆已经和180多家旅行社达成了合作协议。这一切确实起到了效果,前来参观的人群络绎不绝。但让吴英海揪心的是:来自国内及顺德的游客并不多。“港澳游客占了60%。”吴英海只能无奈地接受这种墙里开花墙外香的局面。
博物馆刚刚小有利润
吴英海当时还带着记者到了处于博物馆中心位置的一栋建筑。“博物馆的主要收入来源还是要靠这栋楼里与博物馆配套的文化产业。楼内卖的都是我们自己生产的丝绸制品,都打上了南国丝都的商标。”吴英海说,不仅在馆内卖,博物馆还与一些企业达成协议,为他们提供一些日常的礼品,这些都是博物馆的收入来源。所以少收每年的几十万门票费,对博物馆的经营来说其实影响不大。他告诉记者,现在博物馆已经小有利润,可以自给自足。
目前遭遇到的“搬迁局面”,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南国丝都不可能与政府闹僵,“南国丝都自己的灵活经营,和区政府的大力支持,是两条必不可少的‘腿’,缺哪一条,这个博物馆都无法继续发展,所以即使遇到现在的尴尬局面,南国丝都依然要与政府保持良好关系,因为这是他们未来发展的重要先决条件。”
而3月份接受记者采访时,吴英海所说的话也是佐证。当时,吴英海告诉记者:“博物馆现在所处的地方就是政府免费提供的,不用租金,否则我们不可能活得这么滋润。”
吴英海说,建成以后的博物馆还成为顺德力推的旅游景点,只要有机会,有关部门都会向省内外推介博物馆。
从这点看来,这无疑是吴英海在被告上法庭后还能够心平气和坐下来与其调解的重要原因。
■声音
网友:
公共利益为房地产让路值得反思
对于南国丝都即将搬迁,不少市民与网友充满忧虑。他们认为:即使要搬迁,最好还是在新城区内,如果搬出去,新城区的文化品牌将少一块。
市民张熙说,历史上,顺德工业就是靠纺织业起步的,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丝绸业也一直是顺德的支柱产业,但目前30岁以下的顺德人已少有了解这个行业的了。为了让孩子们能更多地了解顺德的历史,这个博物馆有存在的价值。
家住龙江的钟晨说,顺德是桑基鱼塘的发源地,一直以来关于蚕桑的历史文化介绍的地方并不多,如果南国丝都被逼搬迁,而又无处可去,将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网友“绝密2009”在天涯社区发表博文《有一股大潮正势如破竹》,在博文中,这位网友称:顺德首家民营博物馆“南国丝都”要给地产开发商腾地方,这几乎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据说现在“官司”虽然还在“调解”,但是结果已经可以预见,最大的可能就是政府另选地块给博物馆使用,但是一拆一建,花费的钱由谁埋单?还是未知数。
这位网友说,在“经营城市”的口号下,在“土地财政”的政府利益推动下,中国已经有多少价值不菲的公共设施被拆除,从来没有人去统计。这种历史文化等公共利益为“房地产开发”让路的现象值得政府部门反思。
专题撰文 南方日报记者 刘嘉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