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在线 > 旅游资讯
法制日报:“牧区中小学撤点合并绝不能‘一刀切’”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0-07-14 08:34:31 阅读: 1006

 ????呼伦贝尔牧民的现代草原生活  ????走进内蒙古看代表重点建议办理(一)  ????编者按  ????2010年,“关于加大草...

????呼伦贝尔牧民的现代草原生活

  ????走进内蒙古看代表重点建议办理(一)

  ????编者按

  ????2010年,“关于加大草原保护建设力度,完善惠牧政策,增加牧民收入”的建议被全国人大常委会列为当年的重点处理建议交由国家财政部牵头承办,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负责督办。同年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中央财政每年安排136亿元,在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8个省区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2011年6月,内蒙古自治区正式启动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

  ????为持续跟踪代表重点建议办理情况,5月28日至6月1日,《法制日报》记者来到内蒙古自治区,走进牧民人家、走进牧区草原,走进旗县苏木嘎查、走进草原监管各级单位,实地了解牧区牧民的生产生活状态,了解草原生态恢复的实际状况,了解草原补奖机制运行的具体情况。

  ????本版从今天开始特开辟专栏,多角度为读者解读“草原新政”下内蒙古自治区大草原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

  ????法制网记者 唐晓芳

  ????五月的呼伦贝尔大草原,牧草刚刚返青,牧民格根哈斯就开始忙碌起来。

  ????“转眼就要到七八月份的旅游旺季了,得抓紧打扫好蒙古包准备接待城里来的客人,还要再多雇两个人赶着羊到更远的夏季牧场去放牧……”

  ????格根哈斯的家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深处,《法制日报》记者驱车来到她家时,她正忙着指挥工人把被风吹断的电线重新架起来。

  ????装饰有蒙古族传统图案的砖房足有四五间,屋内窗明几净、客厅宽敞,皮质沙发前的茶几上摆着奶酪、奶茶,电视机、电冰箱等电器一应俱全。格根哈斯的家很现代化。

  ????格根哈斯还热情地邀请记者参观他们家里用于招待游客的蒙古包。

  ????白色的蒙古包内,各式蒙古族特色的漆制家具一尘不染,漆色鲜亮的组合柜上面摆放着由内蒙古自治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颁发的全区“百户十星级文明户”的金色匾牌。“这算是我们接待游客的品质认证了。”格根哈斯笑着说。

  ????“她可是我们这里有名的致富带头人,还是内蒙古自治区人大代表。”陈巴尔虎旗东乌珠尔苏木(乡)人大主席乌日图向记者介绍。

  ????“我今年在自治区人代会上提出了关于加快解决牧区牧民饮水困难问题的建议。”格根哈斯对记者说,现在,牧区牧民饮水问题比较突出,希望国家通过相应政策和补贴来解决这一难题。

  ????当被问及是否领到草原生态补奖时,格根哈斯高兴地向记者展示了她家里的“一卡通”。“我们这里的每户牧民家都有这样的‘一卡通’,这是由自治区财政统一配发的,在农业合作社或者是邮政储蓄所只要输入密码,就能拿到草原补奖的钱了。”格根哈斯说。

  ????从2010年开始,国家决定每年安排136亿元,在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8个省区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其中国家每年投入到内蒙古自治区实施补奖机制的资金就达40.4亿元,涵盖了自治区所有牧区和半农半牧区。

  ????截至2012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财政累计发放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34.4亿元,占应发数的97%,已有近534万农牧民享受到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政策。

  ????告别格根哈斯,记者在草原上偶遇骑着摩托车放牧归来的牧民。

  ????“现在牧民放牧不用骑马了吗?”面对记者的疑问,乌珠尔苏木(乡)查干诺尔嘎查达(村长)胡斯乐笑着解释说:“随着国家补奖等各项政策性补贴的落实到位,现在牧民们的生产生活状况有了明显改善,相比过去风餐露宿骑马放牧,现在牧民们骑上摩托车即使到更远的牧场去放牧都可以,即便捷又高效。”

  ????站在草原上,记者发现不远处一栋栋粉刷一新的红瓦白墙砖房伫立在草原上,格外引人注目。

  ????“那是由我们嘎查(村)集资专门为经济困难的牧民盖起来的保障性住房,两室一厅,每户都能通电取暖。牧民只要自付1万5千元就可以居住了。”胡斯乐说。

  ????针对草场面积小、收入来源单一,生产生活上有一定困难的牧民,查干诺尔嘎查(村)专门成立了扶贫联合队,采取就近帮扶的原则,先富带动后富,带领牧民们共同致富。

  ????记者手记

  ????站在广袤无垠的大草原上,迎面吹来的草原季风混杂着泥土和青草的清香。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步伐的不断加快,随着各项扶持政策的落地,随着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建立,呼伦贝尔草原上牧民的生产生活正在悄然发生着转变。促进牧民增产增收、推动草原生态良性循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呼伦贝尔草原上牧民的现代草原生活也将越过越红火。

  ????

  “牧区中小学撤点合并绝不能‘一刀切’”

  ????□ 唐晓芳

  ????5月29日 鄂温克族自治旗 阴转雷阵雨

  ????虽然早就对少数民族的热情、豪爽有所耳闻,但只有真正到了草原,才能真正体会到他们那份浓烈的情意以及深深根植于心中的草原情结。

  ????在去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族自治旗采访的途中,记者结识了呼伦贝尔草原上的一位老牧民——通拉嘎。通拉嘎是典型的布里亚特蒙古族,具有俄罗斯血统。据通拉嘎讲,100年前他们的祖先游牧到呼伦贝尔草原,经过世代繁衍逐渐定居于此。

  ????“通拉嘎是呼伦贝尔草原上的‘百事通’,在锡尼河苏木(乡)牧区没有他不知道的事。”鄂温克族自治旗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主任杜玉红戏称通拉嘎为草原上的“蒙古王爷”。

  ????“草原生态平衡、牧民增产增收不仅涉及到国家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问题,更是涉及到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大问题。现在国家越来越重视边疆少数民族的发展问题,并加大了扶持力度,这对于草原牧区生产生活生态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当过多年嘎查达(村长)和苏木达(乡长)的通拉嘎对呼伦贝尔这片草原,对生活在这片草原上的牧民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深情。

  ????在得知记者来意后,通拉嘎热情地邀请记者到他位于锡尼河苏木的家中做客。通拉嘎的妹妹亲自为客人满上刚刚熬好的奶茶,端上自家做好的列巴面包和黄油。

  ????“这几年由于集中办学的政策要求,目前除了我们锡尼河苏木这里跟政府力争保留下来一所小学和一所中学之外,其他牧区各苏木(乡)小学都被撤校合并迁到了旗县。由于牧区地域广、牧民居住分散,这就直接导致牧区里许多孩子无学可上。有的牧民为了子女教育不得不放弃生产进城陪读,而有的牧民为了生计就干脆不让孩子继续上学了。这极不利于草原下一代的成长,极不利于新型牧民的培养,直接影响到草原牧区的持续长远发展。国家应对这一问题予以高度重视,牧区中小学校点撤销合并绝不能搞‘一刀切’!”现在是鄂温克族自治旗人大常委会民族宗教委员会主任的通拉嘎关注“三牧”问题,也更关心草原下一代的成长教育问题。

  ????带着记者参观巴彦胡硕嘎查(村)社会主义新牧区试点、向记者介绍鄂温克族自治旗生态保护情况、与记者聊草原上各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短短一天的采访时间,记者便与通拉嘎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临别之际,通拉嘎唱起了悠扬的蒙古长调,浑厚的歌声穿透广袤无垠的草原,沁人心脾。

  ????第二天清早,在即将离开呼伦贝尔草原时,记者在网上看到了一条令人兴奋的消息。温家宝总理近日在湘西视察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时明确指出,学校调整布局要实事求是,要从农村实际出发。要根据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学生年龄、上学路途、安全等问题,建立或恢复一些农村教学点,不要让孩子们的精力都花在路上。有的教学点学生虽然少,但也要办好,要想办法帮助边远的教学点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