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莉娜本报通讯员卫艳萍
前言省委书记卢展工强调,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旅游业是一大优势、一大支撑、一大后劲。
今年前五个月,济源共接待游客328.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1亿元,两项指标均以35%以上的速度递增,实现了河南旅游的“济源跨越”。近日,记者走进济源,为您解读济源探索旅游与“三产”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似一方华丽的舞台,大幕徐徐开启!伴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铿锵序曲,豫西北充满活力的新兴中心城市——济源迅速崛起,并奏响了璀璨的旅游华章。
站在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区的关键节点,济源旅游坚持“市域全景、景城一体”的发展之路,驱动景区观光游、乡村休闲游和都市度假游“三驾马车”,奋力向“中国休闲文化旅游名城”迈进。
驱动“三驾马车”
助推“三化”协调
“济源山水好,老尹知之久。”一千多年前,白居易曾盛赞这方宝地。今天,这里群峰竞秀、百鸟争鸣,往来的旅游大巴和游客甜美的笑脸,组成了诗画济源最美的风景。
站位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区的高度,济源市重新审势旅游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旅游产业综合性强、关联性强、带动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其在“三化”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联动、融合作用。
目前,济源依托以王屋山为龙头的山岳生态文化旅游带、以小浪底为龙头的黄河观光休闲娱乐旅游带,把整个市域作为一个景区来打造,形成了景区观光游、乡村休闲游、都市度假游“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新格局。“五一”长假,以登山、垂钓为代表的休闲旅游,以特色庙会、文化演艺为代表的文化旅游,以“农家乐”、蔬果采摘为代表的乡村旅游,以漂流、温泉为代表的体验旅游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
“打破旅游产业‘单个跳舞’的格局,走旅游融合发展之路。”这是“三化”协调发展的新要求。济世药业和丽园实业已经着手打造集参观、品尝和销售冬凌茶产品为主要内容的旅游产业园区;玉泉《休闲农业规划》编制和生态观光特色街区建设等,都是工业、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大胆尝试。
打造新型社区
旅游争当先锋
小城镇建设、旅游特色村建设与新型社区建设的有机结合,使乡村成为休闲旅游目的地,让农民就地转变为市民,促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富民增收。4月28日,济源市政府斥资3000余万元打造的王屋镇愚公新社区“农家乐”项目开业,将探索一条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旅游产业化融合的发展之路。
吃一桌健康的“农家菜”,品一壶香醇的“农家茶”, 采摘鲜嫩的果蔬,享受水边嬉戏的野趣……农村新型社区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八方宾朋。
旅游“领舞”的时代已经来临,单一的观光游、传统的“农家乐”正在向乡村休闲度假游转变。紧邻王屋山景区的愚公新社区将规划建设王屋山洞天福地苑,展示“天下第一洞天”的文化内涵;道教文化长廊、山水田园社区、休闲漂流、汽车宿营地等配套项目,将构成高品质休闲度假区。
“三化”协调发展,使旅游产业“联动一产、延伸二产、带动三产”的功能更加突出。接下来,承留镇、思礼镇要依托“三湖”水域打造休闲宜居水城,玉泉街道办事处要大力发展城郊休闲游,王屋镇、下冶镇、邵原镇打造旅游名镇、休闲强镇,坡头镇、大峪镇要强力打造旅游休闲度假胜地……旅游业将真正成为“三化”协调发展的先导产业、动力产业、支撑产业。
发力城市旅游
打造休闲济源
“市域全景、景城一体”的济源城市发展格局已经形成。
作为中原经济区的重要城市,整个济源市区就是一个精心打造的旅游景区。国内、外游客前来休闲度假、文化娱乐、消费购物,将助推其成为中原经济区“休闲文化旅游名城”。
在济源城这个大景区中,逐步形成了以旅游景区为核心吸引物,以旅游城市为游客集散地,以新型社区为区域旅游服务中心的产业体系。特色鲜明的城市风貌、赏心悦目的街头雕塑、独具风情的商业街与城区标志性建筑篮球城、文化城、城展馆—科技馆都是景观,它们在相得益彰中成就了一个全新的休闲济源。中心商务区、特色美食街、五星级酒店等,使城市旅游功能更完善。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坚忍不拔的愚公移山精神是济源的城市精神,作为济源十大文化项目之一的愚公精神文化园区,将通过高科技手段再现愚公移山的场景。古“四渎”之一的济渎庙正在做济水复兴工程,展现“灵秀济源”的城市风貌。
做精景区观光游、培植乡村休闲游、提升都市度假游,王屋山和小浪底景区创建5A全面展开,九里沟旅游公路、黄河三峡服务设施建设等项目加快推进……济源正朝着休闲宜游城市迈进。
中原经济区建设扬帆起航,“三化”协调发展千帆竞发。我们相信,济源旅游业必将成为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区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