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在线 > 旅游资讯
东南快报:福州15公里绿道怎么建?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0-07-13 14:10:08 阅读: 549

 本报讯(记者谢丹)我省正大力推进绿道建设,每个设区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加快形成市区慢行道环网。省政府此前下发通知明确,福州、厦门、泉...

本报讯(记者谢丹)我省正大力推进绿道建设,每个设区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加快形成市区慢行道环网。省政府此前下发通知明确,福州、厦门、泉州要建成公里以上的绿道,其余设区市建成6公里以上的绿道。

  那么绿道究竟与城市一般绿化有何区别?建设绿道将为居民带来什么?省住建厅昨日印发《福建省绿道规划建设导则(试行)》(以下简称《导则》),为我省绿道建设提供标准。

  绿道可串联社区、历史建筑、文化遗迹

  据悉,《导则》是根据我省开展慢线系统建设的要求而编制的,为福建省绿道规划建设提供重要依据之一。绿道是以绿化为特征,沿着河滨、海岸、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的线形绿色开敞空间,而由绿道构成的网络状绿色开敞空间即为绿道网。

  绿道除了发挥防洪固土、清洁水源、净化空气等生态功能外,还具有游憩功能、社会与文化功能、经济功能。为居民提供亲近自然的空间,成为居民出行的清洁通道,是开展慢跑、散步、骑车、垂钓、泛舟等户外运动的场地。

  同时,绿道还是可以串联城市社区与历史建筑、古村落和文化遗迹的通道,为居民提供交流的空间场所。而实施绿道建设,还能积极推动旅游以及相关产业发展,为周边居民提供多样化的就业机会,提升周边土地价值。

  都市型慢行步道单独设置时不小于2米

  绿道由绿廊系统、节点系统、人工系统三个部分组成,绿廊系统是绿道控制范围的主体,由一定宽度的绿化缓冲区构成。而节点系统包括各类城市绿地、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人工系统由慢行系统、交通衔接系统、服务设施系统和标志系统构成。

  其中,慢行系统可按照使用者的不同分为步行道、自行车道和综合慢行道(即步行道、自行车道的综合体)。

  绿道根据所处区位和目标功能又分为生态型、郊野型和都市型3个类别。

  都市型绿道主要是集中在城镇建成区内的人文景区、公园广场、绿地等,控制宽度一般不小于10米。慢行系统步行道单独设置时不小于2米,与市政道路结合时不小于3米,从安全角度考虑,建议都市型绿道不设置综合慢行道;郊野型步行道不小于1.2米,综合慢行道不小于3米;生态型步行道不小于1.2米,综合慢行道不小于2米。

  步行道、自行车道和综合慢行道单向设置自行车道时,其一条车道的路面宽度不应小于1.5米,两条车道不应小于2.5米;双向设置的最小宽度不应小于3.5米。绿道与城市隧道、桥梁合并设置时,自行车道宽度不小于2米。

  避免机动车进入绿道

  根据《导则》,绿廊系统的植被规划设计应遵循“生态优先、保护生物多样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保护、合理利用场地内现有的自然和人工植被,维护区域内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植物种植应突出当地特色,优先选用市树市花。

  绿道中除必要的维护管理、消防、医疗、应急救助用车外,原则上应避免游客驾驶机动车进入;绿道经过城市地铁站点、客运站点、公交站点及渡口时,应设置换乘点,实现绿道与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有效衔接。

  此外,还要建好交通衔接系统,实现绿道与区域交通系统和城市交通系统的衔接。通过开辟绿道出入口、完善停车设施配套、设置交通换乘点等措施,提高绿道的可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