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孔令君 周楠 实习生 赵栋
昨晚,天津卫视求职类节目《非你莫属》中,上周因“海归晕倒门”而广受争议的评委文颐没有出现。
虽然,昨天的整场节目并没有提到上一期节目中晕倒的选手郭杰,但文颐的离去可视为一种信号:自称在法国生活十年、获得了国际贸易硕士学位和电影编导、社会学两个本科学位的郭杰,正是面对现场评委文颐的法语提问时,一问三不知,最后竟瘫倒在地。
“海归晕倒”发生后,引发了一波波舆论热议:声讨郭杰“造假”有之,质疑文颐“法语不地道”有之,指责节目“策划炒作”有之。这事不仅在国内引发了很大的反响,甚至上了法国第二大日报《世界报》。
美国知名艺术家安迪·渥荷曾说:未来,每个人都有机会成名十五分钟。现在,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兴起,让安迪·渥荷的预言成真。但在这“十五分钟”的背后,又隐藏着多少可能的假象?
“造假”疑云:评委和选手哪个有假
先还原一下当时的节目场景:
郭杰上场后,现场评委、某网站创始人文颐用法语问他:“中法旅游市场的区别”,但郭杰答非所问;既然学了社会学,讲一个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的名字吧?郭杰吞吞吐吐,表示“不知道”;既然学了电影编导,能评价一下著名法国电影导演戈达尔吗?郭杰又说,他不了解这个导演,没看过法国电影《四百击》。
于是,主持人张绍刚将郭杰提供给节目组的文凭交给曾在法国生活的文颐“鉴定”。文颐表示,郭杰的文凭其实并非毕业证,而只是“短期培训证”,并称其中一张“Bac+5”证书,是一张相当于“大专”、“技术学校”的文凭,而非硕士学位证。
一时间,众评委纷纷“熄灯”,拒绝郭杰的求职,郭杰随后晕倒。主持人惊讶地问:“你是在表演吗?”郭杰嘴角带着笑容,躺着说“没有。”他在舞台上的最后一句话是,“可能是文化的差异。”主持人在最后的现场点评中,暗指郭杰试图以无知和造假出名。
但当郭杰晕倒的视频在网上流传后,法国留学生们却纷纷质疑文颐的法语中有很多语法错误,“难怪郭杰听不懂”;而且,“Bac+5”在法国相当于硕士学位,并非文颐所称的 “大专”。同时,一些网友也开始怀疑文颐的留法经历和在法获得的文凭是否真实。知名网友方舟子则指出,这个节目把“Bac+5”说成专科而不是硕士,对法国留学生是不公平的。
21日,法国驻华大使馆官方微博解释:“Bac+5 ”确为硕士学位。24日,《非你莫属》发表声明称,栏目组事后与法国权威机构主动沟通,经权威机构说明“Bac+5”是硕士文凭。“请正在法国攻读或已经获得硕士文凭的同学们放心,不会影响到有真才实学的海归回国就业的。”
不少观众质疑,这是电视台和郭杰的联合炒作。记者联系天津卫视的工作人员,对方坚称:此事“绝非炒作”。
“身份”之惑:该找谁核实信息
就在近日,又有网友曝料,有位男嘉宾去年参加了一个著名相亲节目录制后,又接连在两个求职类节目上现身,身份不一;而在去年,还曾发生过一档相亲节目的男嘉宾竟是潜逃13年杀人犯的荒诞事。这些,都引发了对此类节目真实性的质疑。
有人怀疑,一些相亲、求职类“真人秀”节目为了提高收视率,从嘉宾到剧情,无一不是节目组刻意设计好的。有位业内人士曾炮轰称:节目的嘉宾都是一些签约的艺人、模特,然后说设计好的台词。更有人称,这些节目的广告这样要求:女孩要漂亮,男孩要帅气,而且都要能说会道。参加节目录制包往返机票,报酬是500元一期。
真实情况究竟怎样?
曾与郭杰一同录制节目的一位“求职选手”告诉记者,参加《非你莫属》,需要经过网上报名、参加面试、彩排等几个环节,她认为其中最重要的筛选条件,就是“简历中要有亮点”,面试环节仅询问一些基本情况,并要求报名者留下文凭和证书复印件。而《非你莫属》节目组则称,每位求职者都被要求填写真实的个人简历,节目组还会和求职者签订一个协议,对方保证提供的信息都是真实的。如果提供的信息有假,产生的后果将由求职者自己承担。
而某著名相亲节目相关负责人则介绍:“我们的审核非常严格,要经过四道工序。一是合作单位,即各大相亲网站对嘉宾资料进行筛选;二是节目组面试的时候,需要嘉宾带上户口本、学历证明等资料原件;三是嘉宾确定参加节目后,外拍时去其家里以及对朋友的采访,相当于再次核实;四是上网搜索相关信息,看嘉宾资料是不是与之相符。”
如果嘉宾有意造假怎么办?该负责人表示,如果发现嘉宾动机不良,会将其清退。另外,他们还会和嘉宾签一个协议,保证其在半年内不能参加同类节目,以此避免节目成嘉宾炒作成名的“跳板”。这位负责人透露,节目组与嘉宾不存在金钱关系。“嘉宾上节目不需要花钱,节目组也不会付给其报酬。”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李双龙认为,媒体作为社会公器,所提供的信息,必须是经得起考验的真实客观的信息。因而,只要不是电视剧等明确告知观众是“故事”的节目,不管是新闻类还是娱乐类节目,对报道对象提供的信息进行调查、取证,是媒体应尽之责。至于签订协议让参与者保证自己提供的一切属实,似乎规避了风险,却不能取代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责任,“‘真实’是媒体的底线,媒体应该有这样的操守,也应该用尽一切办法保证真实。”
监管之难:不易追究法律责任
上海汇业律师事务所的吴冬律师告诉记者,若参加婚恋、求职、感情倾诉等电视节目,却在经历、学历上造假,很难追求其法律责任。
在法律上,这类“造假”,并未有真正的“受害者”,不直接构成侵权,最多是“伤害观众的感情”,法律对此仍是空白。况且,电视节目制作单位也有难处,因为求职和婚恋类节目,都是个人提供简历和信息,而节目组很难像政府部门一样,有能力审核其材料和个人信息细节的真伪,即使要求对方提供证书原件,也难免有漏网之鱼。
但他认为,若是出于提高收视率的目的,电视台与求职者联合“造假”炒作,有关广播电视管理部门应设立相关条例对其处罚。
而在李双龙看来,如今的“造假”,并非只有电视求职节目,在不少“真人秀”节目中都存在。这种现象,客观上与媒体追求传播效果最大化不无关系。李双龙举例说,“真人秀”节目都喜欢参与者“有故事”、“有亮点”,这样收视率才高。在这样的倾向之下,报名者也会投其所好,强调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像郭杰的简历中,“十年法国生活经验”、“八年读了三个学位”等关键词,就是亮点。
“一方强调可看性,一方也努力表现自己,看起来‘双赢’,但其中确有弊端。”李双龙说,难保有人为了“亮点”而造假,进行戏剧化的表演。网络时代,人与人之间看似很近,但其实却是“陌生人社会”,加上我国的社会征信体系还不完善,为有些人进行身份或学历造假造成了可乘之机。
对此,李双龙认为,根治之道是社会诚信体系的完善,“造假者”凡被发现都要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但媒体也应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传统媒体在新闻采访中对保证“信源”可信性、防止“假新闻”一向有一套严格的流程,“真人秀”节目也可借鉴。除了严格核对和调查参与者信息外,也应向观众公开提供嘉宾全名和确认其身份所需要的基本信息,包括所在公司、组织或政府部门的名称、职务,所在地区,并解释为什么他或她是可信的。像一些相亲节目只含糊地说嘉宾职业为“销售”,显然有失诚意,也让造假者有空子可钻。
快速“秀”场:折射浮躁和投机心理
如今,出于各种目的,一些人对成名十分渴望。而在“每个人都能成名十五分钟”的时代,一鸣惊人似乎也并不十分困难。就看你在信息迅速聚集、消散的时代,如何攀上一艘大船或抓住一棵稻草了。于是,有人铤而走险“造假”,有人“语不惊人死不休”,也有人借此达到商业目的,似乎这条捷径太好走了。
这到底折射出什么样的社会心理?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认为,这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浮躁心理。受某些“成功案例”的不断刺激,一些人心理失去了平衡,一天天浮躁起来,期望演绎同样的传奇。在这样一个“秀”时代,娱乐节目本身追求好看好玩,又是一种强有力的“秀”方式,还具有竞争性,一些人为了吸引公众的眼球、制造轰动效应,便急于展示其所谓特殊的东西,并乐此不疲。
也有专家认为,某些民众“看热闹”的心理也值得探究。鲁迅先生说过,中国人爱看热闹。时至今日,有些人骨子里的这种“基因”仍然异常顽强地保持着。一些搏出位的话,一些乐于娱乐大众的人,都会被作为茶余饭后的笑料,似乎给平淡的生活添了一分色彩。
还有就是某些媒体的投机心理。为了所谓的收视率,刻意策划,有意引导,精心传播,迎合了某些民众不健康的趣味。在赢得商业利益的同时,忘却了媒体的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这种把公众的信任当作赚钱手段的做法,出卖的不仅仅是自己的良心,同时也出卖了整个新闻行业的公信力。于海认为,媒体在后期编辑的时候,应该警惕一些嘉宾“以搏出位的方式出名”,完全可以把一些“挑战社会秩序、违背基本道德规范”的话给剪辑了。而嘉宾的材料若不真实,不仅嘉宾要“责任自负”,媒体也完全应该负连带责任。
于海说,在当今时代,娱乐节目上能出现一些朝气蓬勃、各具色彩的男女,展示他们的能力和抱负,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有积极意义的。问题在于,不应该让一些流俗的东西反客为主,而应该多培养观众对善良、美好的敏锐度,争取雅俗共享,有一种负责任的文化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