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在线 > 旅游资讯
大河网-大河报:“天地之中”让登封小城越来越“中”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0-07-13 10:57:56 阅读: 550

 设在嵩阳书院内的监测中心,是“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核心安保设施。  国宝保护得力,游客纷至沓来,跻身世界遗产行列近两年  6月9日...

“天地之中”让登封小城越来越“中”

设在嵩阳书院内的监测中心,是“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核心安保设施。

  国宝保护得力,游客纷至沓来,跻身世界遗产行列近两年

  6月9日,第七个中国文化遗产日活动登封将与郑州同步举行

  □记者 游晓鹏 文图

  阅读提示

  2010年8月1日,一个不眠之夜过后,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终于跻身世界遗产行列。

  申遗伊始,小城登封便承载了太多话题。从首次申遗“失败”,到巨额投资会否导致门票涨价,再到近来的少林景区摘牌风波,登封从不缺乏外界的关注与批评,但一如整个申遗过程,有波折,有质疑,最终换来的是改善和肯定。

  下月9日,第七个中国文化遗产日,登封和郑州作为活动主场城市,将再次以文化遗产之光吸引世界关注。

  申遗前后还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入遗近两年究竟给登封带来了什么变化?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踏访登封。

  “‘首次申遗失败’的说法其实是不准确的,而‘天地之中’的概念,也不是在第二次申遗时才提出的。”交谈伊始,吕宏军就抛出了一个让记者颇为意外的说法。

  吕宏军是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申遗文本的背景部分执笔人,2009年,登封古建筑群首次申遗“失败”,问题被认为出在背景这一部分,曾让他背负巨大压力。坐在堆满史籍的办公室内,吕宏军回忆当年,不胜唏嘘。

  当时,包括观星台、少林寺塔林等在内的古建筑群申遗倾注了国家和省市级有关单位的鼎力支持,大批专家学者聚集登封,出谋划策。吕宏军说,最初,他是以“中华民族文化的圣山”为题来写背景,提及五岳文化、帝王祭祀文化等。后来,也正是这个定位,与联合申遗的“五岳”文化背景产生了重叠,而五岳申遗是作为先前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泰山的延伸项目来申请的,嵩山的独立申请,天然处于劣势。

  2008年1月,登封古建筑群申遗文本递交联合国。“大家感觉很有希望,因为当年中国需要验收的文化遗产只有登封一处,五台山也在申遗,但申请的是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双遗产’,与嵩山并不冲突。”

  2008年6月,联合国专家来验收,对登封古建筑群赞不绝口,惊为天作。一切似乎即将水到渠成。

  五岳申遗是作为先前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泰山的延伸项目来申请的,嵩山的独立申请,天然处于劣势。

  峰回路转

  专家回忆申遗秘闻

  吕宏军说,严格来说,第三档只是被推迟了,但在国人的观念中就是被否决了,“庆祝条幅都准备好了,却被浇了一头冷水”。

  首申未成

  其实是被推到翌年投票

  事实上,到2008年5月,吕宏军已经感觉到了形势的变化。“五岳联合申遗,我被邀请去参会,一看他们的申请文本,傻眼了,文化特征(与嵩山)基本一样。”

  当年11月4日,联合国发函,登封申遗文本被退回修改,“嵩山被问到与泰山是什么关系”。

  “嵩山的真正特征是什么?学者们讨论认为,‘天地之中’才是嵩山唯一的文化特征,天中这个概念在登封古已有之,在古迹、碑刻、史籍中比比皆是。”吕宏军说,在修改后的文本中,“天地之中”被系统地重点介绍。

  2009年1月,“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背景补充文本被重新递交联合国。不过,又一个重大变故出现了,五台山的自然遗产验收未获通过,文化遗产申请得到了肯定,这样就与嵩山申遗同为文化遗产类型。“当年亚洲总共3个指标,中国想获得其中两个,难。”

  同年6月,在西班牙举行的联合国第3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嵩山“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被归入了“第三档”。“第一档是合格,第二档是有问题,修改一下也合格,第三档是退回补充材料,第二年再表决。”吕宏军说,严格来说,第三档只是被推迟了,但在国人的观念中就是被否决了,“庆祝条幅都准备好了,却被浇了一头冷水”。

  一年后的2010年8月1日,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终于没有任何阻碍地顺利通过世遗大会表决。

  2012年5月22日下午,登封嵩阳书院西北侧的一座古建小院宁静如常。踏入厅堂,映入眼帘的却是28块大屏幕组成的实时监控系统,恍若穿越了古今时空。

  这里是“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监测中心,2008年5月开始运行。负责人李新召介绍,通过安装在“天地之中”8处11项建筑遗迹附近的81个摄像头,可以实时掌握这些国宝的安保状况。

  “这套系统的威慑力很大,我们每天24小时就盯着那些宝贝,4年来,基本没有遇到过大的问题。偶尔会有游客出现违规行为,我们都能通过喊话及时制止。”李新召说。

  李新召坦言,世遗规则与本土保护之间曾有过“磨合”。“比如,我们的一些古建筑需要进行维修,西方专家起初会持怀疑态度,这主要是中西的建筑差异造成的,西方石质建筑多,维修周期长,而中国砖木结构建筑多,维修周期短。”他说。

  登封市文物局副局长王世鹏介绍,入遗两年来,“天地之中”建筑群的维修动作并不多,因为一个细小动作,都要经过层层批准。

  去年3月,国家文物局批复了汉三阙之一太室阙保护房的建设,随后,北京一家规划设计研究院专门为太室阙设计了500多平方米的玻璃保护房,造价400多万元,计划于本月开始施工。“这是申遗以来,‘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中动作最大的一次工程。”王世鹏说,入遗,使得登封市的文物保护和文化旅游价值得到了整体性提升,也使得文物保护部门查处违法行为,有了更足底气,一些重量级单位比如景区的老东家港中旅,照样因行为不端挨批。

  李新召介绍,通过安装在“天地之中”8处11项建筑遗迹附近的81个摄像头,可以实时掌握这些国宝的安保状况。

  监控中心

  “24小时盯着那些宝贝”

  “天地之中”

  诸多国宝不再“灯下黑”

  许多人提起登封,第一反应就是少林寺。入遗之后,观星台、汉三阙等古建筑不再处于“灯下黑”。

  登封市政协文史委主任常松木是土生土长的登封人,眼下正在整理一部关于观星台的书。在他看来,登封得天独厚的位置产生了许多文化,而它的扬名也得益于这些文化。

  “曲剧《卷席筒》里一句‘小仓娃我离了登封小县’,让很多人知道了登封;一部《少林寺》,让世界知道了登封少林寺;一部《任长霞》,让人们更多地了解了登封;而申遗成功,更让世界知道了‘天地之中’在登封。”常松木说。

  常松木认为,申遗成功后,登封人对“天地之中”文化有了一种自豪感。“普通登封人,开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在意有关登封的文化概念。大禹、管仲、陈胜、祭遵,这些历史名人的‘归属’,登封人看得格外紧,不像前些年,不会去跟外地争。”常松木笑着说。

  而社会上,利用“天地之中”品牌的越来越多。“申遗成功第二天,登封就有公司注册了‘天地之中’商标,嵩管委只能在没注册的领域又注册了一些‘天地之中’商标。”

  就在本月,一座唐代古寺——天中寺的重建事项,也已紧锣密鼓地开始。

  许多人提起登封,第一反应就是少林寺。入遗之后,观星台、汉三阙等古建筑不再处于“灯下黑”。不少外地人来登封,只是为了专程看文物价值极高的汉三阙。

  申遗成功的影响,业已深入乡村。登封市文物局副局长宫嵩涛透露,距离登封市区20公里的君召乡,今年2月刚刚获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一位乡干部的话颇具代表性:“咱这个乡镇谈工业,不行,靠挖矿,能挖几年?搞好民生之后,还得从文化上做文章。”

  登封旅游

  让越来越多游客留下来

  事实上,因为申遗成功,重磅旅游项目的增多,2011年,在登封停留两天和三天的游客分别比2010年增加了3%和2.2%。

  按照世遗规则,世界文化遗产不得作为军事攻击目标,国际上也会对文化遗产进行必要的经济援助,并提供本国不具备的人员和技术援助。按政策,中国可以享受无息贷款。不过,登封并没有申请贷款。“麻烦,也申请不了多少资金,在技术上,本地基本上没有什么维修不了的。”登封一位官员告诉记者。

  入遗的“好处”,显然并不在于“外援”,而在于对文物保护和文化旅游的整体提升。

  “申遗成功后,登封的游客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2010年,登封接待外国游客14.2万人次,同比增长5%,而2011年,累计接待外国游客升至21.68万人次,同比增长52.46%。”登封市旅游局副局长张耀午说,许多外国游客就是冲着世界遗产来的。据统计,今年1至4月份,登封已接待游客338万人次,收入9600万元,同比增长10%和14%。目前,登封景区已形成了以每年4月10日~5月10日为“黄金月”的旅游模式。

  “我觉得登封旅游的重点已经到了从量到质的时候。”张耀午认为,旅游不能单纯地以门票的增长率为目标,而应拉长旅游产业链。事实上,因为申遗成功,重磅旅游项目的增多,2011年,在登封停留两天和三天的游客分别比2010年增加了3%和2.2%。

  尽管“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景点门票多年未涨,也未听到过涨价风声,但在一些旅游业内人士看来,这并不够,登封的景点门票可以考虑降一降,甚至免费。“如果能像西湖一样,通过免票让更多游客住下来,那盘活的将是整个登封。”这位人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