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港地区,曾是上海最东南端的一片千年滩涂,现在正迅速发展演变为上海经济新的增长极——在成本洼地上构筑产业高地
“过去差不多每星期都要跑一趟市区,现在一个月也不一定去一次。”在南汇新城工作也成了居民的小杨说起这儿的变化,来了这么一句。短短几年间,超市、医院、学校……都在身边落了地,生活方便指数不断上升;而且,“每到双休日,滴水湖畔一字排开的小汽车总不下2000辆,很多人从市区跑来,还是带着孩子全家出动——这里环境好啊。”
由临港产业区、综合保税区、南汇新城等组成的临港地区,是上海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主要基地。这里曾是上海最东南端的一片千年滩涂,正迅速发展演变为上海经济新的增长极。
每座工厂都有“第一”
临港地区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新城”,2002年启动开发前,这里除了滩涂,就是汪洋——没有任何老城区的基础,等于在一张白纸上作画。也正因为如此,临港地区天生有着成本优势。市委、市政府对这儿的发展提出明确要求:临港地区是上海未来发展的重点,要看清形势、抓住机遇,加快速度开发,加大力度推进,使临港的开发建设成为提振发展信心的亮点。
上海临港产业区管委会党组书记、浦东新区副区长朱嘉骏表示,临港的开发建设注重对要素成本的控制。要保持区域土地成本低、居住成本低的优势,让临港地区成为生产、生活成本的洼地,集聚产业、人才的高地,搭建“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新舞台。
眼下,临港产业区已集聚了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船舶关键件、新能源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大型工程机械以及民用航空配套等6大产业。一批“世界级”工厂在此落户,几乎每一座都拥有“第一”:我国第一台自主知识产权的3.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世界第一根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汽轮机低压焊接转子;国内第一台自主知识产权的C919大飞机发动机;全国第一台自主设计的二代改进型核电百万千瓦级蒸汽发生器,第一套国产化率100%的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堆内构件……
根据浦东新区描绘的蓝图,临港地区的开发建设在5年之内将努力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800亿元,引进产业项目投资1500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2500亿元,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0%。瞄准高新技术产业的临港产业区,将加强产业集聚,对接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延伸拓展产业门类,形成新的产业优势;而在其“贴隔壁”的主城区南汇新城,将建设一批商业中心、星级酒店、文化娱乐设施基地等,形成完善的生产生活服务配套体系。
吸引人才安家立业
今年年底,全国最快、时速高达120公里的地铁11号线南段有望通车,如果乘坐一站式快车,从滴水湖畔到达市中心人民广场仅需1小时。来来往往的交通方便了,南汇新城正动足脑筋,依托不同的产业项目,吸引更多人才来这里安家立业。
朱嘉骏告诉记者,总面积67平方公里的南汇新城,过去10年间修筑道路总长72公里、桥梁46座、河道水系39公里,完成各类建筑开发总面积484万平方米,其中住宅270万平方米。南汇新城现在已有各类办公楼26幢、酒店3座,大中专院校及中学5所。就在上个月,谢陈艺术馆、同济大学海洋地质观测基地等11个南汇新城的重点项目开工,工程投资近20亿元。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未来5年南汇新城将再投资750亿元,重点推进基础设施、住宅、商业服务配套、生态环境和重大项目等五大建设。
为了让更多年轻人在临港安心生活、工作,去年上海首个“双限双定”住房项目在南汇新城开工。在特定区域建设、面向特定条件对象配售,并限定销售价格、限定交易转让的“双限双定”,是上海保障房建设的一个全新探索;预计全部建成后,7700多套住宅将解决上万名青年人才的居住问题。
在未来规划中,南汇新城还将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引入集中供能等节能技术,着力打造“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发展区域,长三角地区具有海港特色的旅游目的地,集中体现21世纪新型都市魅力和活力、兼具一定产业功能的综合性现代化滨海新城”。
本报记者唐玮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