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在线 > 旅游资讯
现代快报:对照记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0-07-13 10:01:01 阅读: 493

 □现代快报记者 王颖菲  西德尼·戴维·甘博是美国的一名社会经济学家和摄影家,从1917到1932年,他曾3次来华,走过中国许多城市,留下...

□现代快报记者 王颖菲

  西德尼·戴维·甘博是美国的一名社会经济学家和摄影家,从1917到1932年,他曾3次来华,走过中国许多城市,留下了众多极其珍贵的照片及影像资料。

  近日,家住天津的诗人萧沉将他收集到的甘博在南京逗留时所拍摄的老照片整理出来,发上微博,引发了诸多网友关注。照片中,很多建筑为南京人所熟悉,比如南大和南师大的教学楼、鼓楼的圆盘等。也有陌生的,如掩藏在南医大里的民国建筑、近百年前的明孝陵、夫子庙等。跟随着这些老照片,现代快报记者努力寻找,同时带领着读者们“穿越”回民国时代的金陵,“故地重游”。

  杜克大学网站,意外发现百年老照片

  这段时间,萧沉的微博格外热闹,这是因为他将中国各个城市的老照片整理出来、做成组图、发上了微博,一下引发关注。提起做这件事的原因,萧沉笑称,也是巧合。由于对老照片一向喜爱,加上近几年一直在从事影像批评的工作,萧沉对历史资料、特别是没有水印的老照片格外留意,只要一发现,便立即收集起来,作为自己人文、社会、历史方面的研究参考之用。前段时间,他无意点开了一张老照片的链接,网页转入了美国著名的杜克大学的图书馆网站里,里面收集了甘博的4600多张照片,几乎全部都是他在1917年至1932年间、3次游历中国时拍摄的历史照片。

  萧沉如获至宝,他将照片做成组图的形式,其中就包括民国时的南京城的十几张老照片,其中一部分摄于1917至1919年,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根据网友们的推测以及实地问询,现代快报记者花了半周的时间,将老照片中所展示的南京地点一一走过。

  照片勾画出了百年前南京人的生活

  南京民俗收藏家高松表示,虽然组照中多为建筑,但如果仔细研究,便可发现它们从很多方面勾画出了百年前南京人的生活。照片拍摄的时间,正是民国政府成立后南京的一段相对平稳、安定的发展时间,南京作为政治中心,许多外国人来此经商、传教,于是众多西式建筑在当时建立起来。不过,虽然口岸打开、外国文化传入,但不少南京老百姓还是保留着晚清时的生活习惯与风俗,如果将相片放大,可以看到,老百姓依旧保持着清代的长褂、马甲的穿着方式。

  不少仔细的网友提出,虽然甘博照的都是南京著名建筑及旅游景点,但比之于今天熙熙攘攘的场景,相片中几乎没有人烟的情况实在令人费解。高松解释说,一方面这是因为当时人口没有今天多,而更重要的是,由于交通不便,人们习惯于在家附近的区域活动,一些住在城南的人甚至一辈子都没去过下关,“旅游”的概念是一般老百姓从未想过的。高松指着鼓楼的旧照说,“当时人们的代步工具多为黄包车、敞篷马车及‘高级’的全封闭马车,而对于家境贫寒的老百姓来说,哪怕去再远的地方,也只靠步行。”

  如今繁华的市中心 过去曾经是农田

  “今天我们熟悉的南京市中心,在当时还是农田,可以说是一片荒凉。”长期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南京作家薛冰,为记者简略勾画出一幅20世纪初的南京城市分布图。他指出,当时大部分的南京市民还是集中在老城南,也就是现在的建邺路和白下路以南,长期的生活及贸易使得那里人员密集、生意繁盛,夫子庙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南京的商业中心。随着晚清洋务运动的展开,众多银行、企业入驻下关地区,下关很快发展起来,成为南京最早的现代城区。不过,夹在两者之间的南京中心区域,却十分荒凉空旷——湖南路附近是农田;新街口附近是菜地;鼓楼所在地是一个小山坡,长满一米多高的杂草;南大附近是水田,这点从周围多以“桥”命名即可得知,如小粉桥、豆菜桥、管家桥等等。

  由于没有什么人家和建筑,薛冰推测,这应该也是来宁的外国人选择鼓楼、随园一带建立学校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为了在感情上获得中国人的认同、拉近与中国人的联系,大多外国设计师都选择了中式风格建立学堂。

  到了1927年,国民政府定南京为首都,并且从1929年至1937年,在南京进行了大规模的首都建设,这几年成为20世纪初的南京发展最快的时期,以颐和路公馆为代表的一大批民国建筑,开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今天的南京城代表性的历史印记之一。

  鼓楼

  曾经在城市里“鹤立鸡群”

  金陵大学

  建成不久时“光秃秃”的校园

  金陵大学位于鼓楼西南坡的新校址始建于20世纪10年代初,当甘博在1924至1927年期间拍摄照片时,北大楼周围既没有郁郁葱葱的树木,也没有爬满墙面的常青藤,更没有身后两栋高耸入云的建筑。照片上,我们还能看到如今已被树木遮挡起来的几十扇窗户。不过,与今日没有什么差别的是楼前开阔的草坪,以及雄伟挺拔的建筑本身。而校内的东大楼及大礼堂,附近看上去也异常开阔。当年的草坪,如今不少已经变成了水泥地,而建筑的全貌也被几十年来郁郁葱葱生长着的树木覆盖住,显出“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

  金陵女子大学

  当年的建筑大多“形单影只”

  与20世纪20年代金陵女子大学开阔的校园相比,如今想拍下南师大某栋建筑的全貌,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在当年“形单影只”的400号楼旁,已经新修建起一圈的教学楼,使视野不再开阔。楼前,用铁栏围出了一大块草坪,显出植物是被精心修剪过。只有那长长的中国古典式外廊,还能让人一眼就辨认出。楼后的山坡,也被水泥台阶和新建教学楼遮掩,已经完全看不出原来的荒芜。

  而另一张老照片,虽然从飞檐和立柱上一眼就能看出是南师大的建筑,但窗户、立柱的排布已与今天的建筑有了区别,因此它到底是如今南师大的200号还是300号楼,一直存在争议。

  “百年堂”

  藏匿在现代校舍中的古典小楼

  组照中,一个西式圆顶的别墅式优美建筑引起很多网友注意,众人对其历史、位置揣测纷纷。经过多方探查,记者终于在南京医科大学校园内找到了它。

  这栋顶上带有阁楼、墙上刻着精美雕花的两层鹅黄色小楼,正静立校园东侧。当年为金陵神学院的基督教百年堂及宿舍,如今被作为学校的行政办公楼继续发挥着作用。楼前植被繁盛,与昔日零星的几丛灌木形成鲜明对比。不过其中一座建筑的圆顶及旗杆,在历史沿革变迁中,已不复存在了。

  江南贡院

  规模庞大的“场屋”只剩几十间

  江南贡院的照片是甘博1917至1919年第一次旅华时拍摄的,照片中一排排被称为“号舍”的考试房间,排列密集,一眼几乎望不到头。但由于当时科举已经废止,号舍之间杂草丛生。

  根据《江南贡院史话》记载,为辟市场,江南贡院于1917至1918年前后被民国政府拆除,只留下中心建筑明远楼,也就是说,甘博在无意中竟拍下了江南贡院最后的掠影。现在去夫子庙的江南贡院游玩,除了40间后期复建的号舍,周围已被商家、住户围绕,再不见当年两万余间号舍并立、学子们奋笔疾书的壮观场面了。

  明孝陵

  石象有了更好的“待遇”

  600多年前,朱元璋在明孝陵前建造了一座城门,用以看守陵墓,称为“方城明楼”。可惜在太平天国战争的硝烟里,城门遭遇“灭顶之灾”。于是在20世纪10年代末的甘博的镜头中,只留存下一个光秃秃的“方城”,以及四周的一片土路。现今,不仅黄瓦红墙的“明楼”被复原了上去,而且地上也铺设了石板路。当穿着热裤、戴着遮阳帽的年轻女性出现在饱经沧桑的城墙的背景里,让人恍然辨不清,到底是古是今。

  而石象路上跪着的石马、站立的石象,也显然享有了更好的“待遇”——有苍木遮阴、绿地环抱、游人观赏,比之百年前如同置于荒野般,大约也少了些寂寞。

  朝天宫大成殿

  百年来几乎没有变化

  除了门上和柱子上的红漆更加鲜亮、梁上多了个“大成殿”的匾额,百年间在风雨中静静矗立的朝天宫大成殿和今日相比几乎没有任何变化。

  不过台阶下方的两排挺拔绿树及修剪整齐的草坪,还是给今日的大成殿格外增加了一番气派。虽然在微博上,有不少人怀疑它是夫子庙的大成殿,但高松很肯定地表示,根据殿后是否有回廊以及平台与地面的高度这两点,便可以将网友推测的可能性排除。

  南京华言学堂

  组照中,一处被甘博标注为“Language School Building”(语言学校)、布满立柱、带有阁楼的华美二层西式建筑,现在已经不见踪影。据高松等人考证,这栋是南京华言学堂的教学楼,主要培养在华教士的中文能力,后成为金陵大学华言科。在一份20世纪20年代的南京旅游指南上也能找到这栋建筑,地址在干河沿。可如今广州路附近的干河沿前街里,再也找不到这栋小楼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两旁成排的办公楼及高大的住宅楼。至于后来华言学堂是什么时候被拆除的,老南京也不得而知。

  彻底消失在人们视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