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通讯员钟克波
2009年7月,省委、省政府领导视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大洪山,被这里的灵山秀水、佛教历史所吸引,要求将这里打造成华中腹地闻名的“佛教名山、养生天堂”。
3年过去了,省委领导的殷切期望落实得怎么样?昨日,笔者踏访了这座“楚北天空第一峰”。
精准定位 唤醒名山活力
横卧江汉,蜿蜒荆襄,气势磅礴,风光秀丽。站在海拔1055米的主峰之巅,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温的美景尽收眼底。
大洪山,两千年前就被大文豪司马相如誉为“楚国第一名山”。它,是与张家界同时晋级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其高山悬河“白龙池”与台湾日月潭、长白山天池、天山天池并称中国“四大天池”;也是我国佛教禅宗派的重要丛林,唐、宋、明、清时代都是佛教圣地。这里还是养生天堂,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表明,大洪山居民平均寿命全国第三。
坐拥得天独厚的生态文化资源,大洪山路在何方?
2009年7月,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就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战略定位,到大洪山调研,提出大洪山要全力打造“佛教名山、养生天堂”,争当中部地区旅游发展的新引擎。
沉睡千万年的大洪山,吹响了跨越赶超的集结号。
不等不靠 实干创出奇迹
金顶,大洪山核心建筑之一,用铜量300吨,其建筑高度和建筑体量为全国之“最”,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华中文化旅游景区的标志性景点。
鲜为人知的是,如此气势宏伟的建筑,设计和建设仅用了200天,而其他同类景区完成同样建设曾用时6年。
工程200天,精品一万年,靠什么?“干事创业像写散文一样富于激情,谋划发展像写论文一样科学严谨,推动落实像写应用文一样条理清晰,改革创新像写杂文一样不拘一格。”3年来,大洪山的建设者们谱写了一曲实干奋进之歌。
为加快建设,建设指挥部办公地点搬到施工现场,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每天工作14个小时。在施工最紧张的时期,指挥部主要负责人3个月没有下山。
恢复建设历史人文景观,建设华中面积最大、设施最全、标准最高的养生天堂,资金成了最大的“拦路虎”。他们不等不靠,上北京、赴深圳、奔省城。台湾甲霖公司投资6000万元打造“华中森态第一漂”;鄂西圈投公司投入改造资金7000万元……短短3年时间,景区通过招商引资共签约8亿元,建设项目12个。在省政府的支持下,景区42公里的内循环道也即将开工,景观门及游客中心将于近期动工。
步履坚实 迈向全国一流
想干事、干成事、干大事,大洪山风景区强力实施“治庸问责”、“四评两查”,打造“干事文化”。今年3月,景区十大项目督办会上,5名干部由于工作拖拉被问责,其中4名是项目负责人。干部好不好,群众当考官,村民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组成评议小组,对干部的实绩打分。
在大洪山,人们感受最深的就是一个字——忙。“如果每个干部都在忙,那大洪山的建设和发展速度肯定就上来了。”大洪山风景名胜区党工委书记刘泽富说。
创先争优,忙出了加速度:去年,大洪山接待游客1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亿元,分别是2009年的5倍、6倍;今年,大洪山单日游客量不断刷新,5月1日首次突破3万人次;景区农产品转化为旅游产品的速度明显加快,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60%的景区居民户均存款超10万元。
如今,在大洪山,除了可聆听禅理外,更可欣赏到“横亘西南压万峰、踏破白云山外山”的美景,美丽的自然风景与玄妙的禅宗文化,让人心旷神怡。大洪山,正以坚实的步伐,向“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