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楚天都市报讯 图为:代表们观看一处建筑的太阳能外墙,感受节约型社会 记者佟建国摄
□本报记者刘利鹏 刘春燕 楚天时报记者王焕冬 通讯员万金光 丁元拾 王剑 汪紫菲 实习生易煦昊
矿山公园里,“第一天坑”气势壮阔;黄金山工业区,环保能源无污染生产;雨雾迷蒙中,磁湖碧波荡漾、浪漫宜人……这座以重工业、资源丰富闻名,浑身散发阳刚气质的城市,变得越来越柔美、越来越亲民。
昨日,本报邀请10名全国、省人大代表,参加“走读荆楚喜看跨越”主题活动,走进“矿冶之都”黄石,亲眼见证这座城市青春焕发,近距离欣赏她从传统工业城向新型工业之城、山水园林之城的华丽转身。
老矿区蝶变国家4A级公园
黄石开采矿藏、冶炼的历史已有3000多年。但一座资源型城市,总会有这样的担忧:如果矿没了怎么办?这个问题,现在在黄石得到了“新颖的回答”。
昨日,当人大代表们来到大冶铁矿“矿冶峡谷”时,无不为眼前的壮阔景色折服:峡谷形如一只硕大的倒葫芦,东西长2200米、南北宽550米、最大落差444米,被誉为“亚洲第一天坑”,展现了亚洲第一人工矿冶大峡谷及大冶式矿床等。
矿山也有寿命,昔日沸腾的群山归于沉寂,到上世纪90年代末,大冶铁矿年产量逐渐减少,近年降至百万吨以下。出路何在?黄石将“深部勘探开采、深入挖掘矿冶文明”作为战略,将中国第一个矿山博物馆,与铜录山古铜矿遗址打包,成为首个开园的国家矿山公园,2010年2月21日,黄石国家矿山公园获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国内工业旅游为数不多的4A级景区,让这里成为矿山资源枯竭转型的成功范例。
“黄石的矿冶文化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黄石走向世界、叫响全球的最大优势。目前,矿区旅游人数突破百万。”听着黄石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的介绍,全国人大代表王静连连点头。
技术升级“光灰城”摘帽
华新水泥老厂区建在城区枫叶山上,各种高炉、管道依山静静矗立,颇显气势。穿过一个个斑驳的车间,便是老厂区的核心部分——1、2、3号湿法窑。窑体是三条粗大管道,每个都能容下两个成年人并行,连接管道两边的是高大的炉塔。
华新水泥副总裁纪昌华介绍,人民大会堂、葛洲坝工程、武汉长江大桥、武钢等国家重点工程所用水泥,均是这些窑中生产的。省人大代表正慈法师、省人大代表明道祥听完介绍后,久久注视着颇显沧桑的功勋窑炉。
但华新水泥带给黄石的不仅是骄傲,还有副产品。“我的亲戚原来就住在枫叶山后,每天上午打扫完卫生,下午家里就一层灰。”省人大代表罗珊还记得,上世纪黄石因此被戏称为“光灰城市”。2005年,华新水泥关停了老厂区,对靠近市郊的新厂区进行技术升级。此举让黄石的粉尘排放一下子下降了80%。
摘掉污染大户的黑帽,迈开产业转型的步伐。黄金山工业新区成为沪士电子、光伏发电、立峰纺织、雪花啤酒等项目的聚集宝地,神州飞船用上冶钢的钢管遨游太空,黄石研发的列车配套检修设备牵手武广高铁……黄石由原材料基地向材料深加工升级蜕变,“黄石制造”享誉全国。
“我们劲酒公司,也要尝试发展光伏发电。”参观完光伏发电厂、垃圾焚烧发电厂,全国人大代表、劲酒公司董事长吴少勋兴奋地说。
老磁湖变身“新天地”
“以前这湖边腥臭,散步都不愿意来。”省人大代表赵咏秋,在黄石生活了30年,见证了黄石近年的蝶变。“现在经过治理,湖水清亮了,湖中心的磁湖天地即将开业,景色不输武汉的东湖,城市更加宜居。”
昨日,人大代表们撑着伞沿着曲曲折折的湖心路,漫步磁湖湖心堤。湖边团城山、黄金山雾霭重重,城市高楼林立,美景怡人。“我们多次征求市民的意见,想把磁湖天地建成黄石的中心文化旅游区。”黄石城投公司磁湖天地项目负责人说,根据市民的建议,市政府增加投资数千万,新建了文化场馆,现在已进入装修阶段,即将开业。今年,黄石将投资2亿多元,实施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功能提升、基层阵地建设、广场文化推广等9大工程。
经济实力为惠民政策的落实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十二五”期间,黄石市财政将再投入155.28亿元,解决一批黄石的民生热点问题,建设共享型社会。
两位全国人大代表慨叹:
“光灰城市”变身花园城市
“印象中灰蒙蒙的一片天,怎么变得这么清新宜人?”
“到处山清水秀、绿树繁花的,这个城市越来越美了!”
观磁湖,看厂区,游矿山公园,同为全国人大代表、又是好朋友的王静和王月娥,一路指指画画,聊个不停。从她们口中,冒出频率最高的词是“绿化”、“环保”、“节能”、“宜居”。
阳新县王英镇希望小学校长王月娥代表回忆,2003年至2006年,她在黄石湖北师范学院读书的时候,附近有一座发电厂,高耸的烟囱每天冒黑烟,“上午刚擦的桌子,下午上课又落了一层灰!”当她听说,现在这样的黑烟囱在城区再也看不到了,连说“拆得好”。
著名“节油王”、武汉公交集团578路驾驶员王静代表一直关注节能环保问题。时隔四年,再来黄石参观,她情不自禁地拍手叫好:“空气质量好了很多,过去的‘光灰城市’,变成了‘花园城市’,老工业基地旧貌换新颜!”
母校重游
女军官惊喜连连
小学、初中、高中,在黄石读书11年,虽为武汉人,但省人大代表、国防信息学院基础部文化基础教研室主任罗珊对黄石的感情格外深。
听说身着军装的罗珊代表是“半个黄石人”,省人大代表、黄石市政协副主席、市教育局副局长方东明爽朗地发出邀请:“走,带你回母校看看!”
高中毕业32年了,黄石二中变化有多大?位于团城山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二中新校区,崭新的教学楼,宽阔的操场,齐全的多媒体器材,占地200多亩的校园,让罗珊代表大呼“认不出”。
特别是学生宿舍,四人间、空调房、24小时热水供应的住宿条件,让她“羡慕”不已:“想想我们那时候,17个女生睡一个大通铺,现在的孩子有多幸福!”
城市大发展,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也随之大发展。罗珊代表说“不虚此行”。
黄石市市长杨晓波
转型让黄石“矿竭城不衰”
太阳能光伏发电、垃圾焚烧发电、国家矿山公园、绿树繁花的磁湖天地……黄石发展诸多新亮点给人大代表们留下深刻印象。而来之前关注的问题,如资源枯竭型城市如何成功转型?老工业基地怎样焕发新生活力?人大代表们也知晓了黄石给出的答案。
“感谢人大代表对黄石的关注。黄石是个好地方,地下遍布宝藏,地上山清水秀,我们要做的,就是尽一切可能发挥优势,促进她的可持续发展。”黄石市市长杨晓波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
“产业转型是城市发展的原动力。”杨晓波介绍,近几年,面对资源日益枯竭的现实,黄石升级传统产业,一方面,做大做强物流产业,比如正在兴建的棋盘州物流园;另一方面,抓接续替代产业,电子、机械制造、纺织服装、食品饮料、能源等产业比重逐年上升。
结合黄石的曾经与现在,黄石已经完成了三大转型,即资源产业由“一业独大”向优势产业多业并举转变,城市格局由“沿江布局”向“两湖”(磁湖、大冶湖)融合、城乡统筹转变,思想观念从“依赖资源”向“超越资源”转变。
杨晓波说,以转型为动力,黄石跨越发展,反映到经济发展指标上,2011年,该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925亿元,同比增长15.8%,增长超过200亿元;财政收入从71亿元到92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从34.1亿元到54亿元,双双净增长约20个亿;主要经济指标均在2006年的基础上实现翻番,取得了“十一五”圆满收官和“十二五”良好开局。
摘掉“光灰城市”的帽子,一举摘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这在过去“白衬衣不敢穿”、“桌子擦了一遍又一遍”的时代是不可想像的。杨晓波自豪地说,正是转型,解决了黄石曾经“城市发展无空间,工业发展无园区、产业发展无集群”等问题,让黄石“矿竭城不衰”,重新成为一颗江南明珠而风姿不减。
代表感言
省人大代表、黄石皂素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牛南钢:住在黄石几十年,磁湖近几年的变化是最大的,水清了,岸上风景多了,今天第一次有机会沿湖走走,感觉真是天壤之别。
省人大代表、湖北三环锻压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万家嗣:4年前我开始在经济技术开发区筹建新厂区,现在投产的2万多平方米、30多米高的厂房,是国内最大的锻压机床厂房。管中窥豹,看三环一家,就能了解黄石的发展速度。
省人大代表、黄石市监察局副局长赵咏秋:我们参观的垃圾焚烧综合处理厂,环境优美,绿色扑面,简直是个小花园!现在,整个黄石市碧水蓝天,垃圾变废为宝,市民生活惬意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