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在线 > 旅游资讯
三秦都市报:发掘苑囿文化受益最大的是老百姓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0-07-13 09:22:31 阅读: 537

  文化是生产力,是城市发展的灵魂。只有充分认识文化价值,发掘文化资源,才能体现文化的力量,使文化形成产业。“西咸新区应注重五种文化...

 文化是生产力,是城市发展的灵魂。只有充分认识文化价值,发掘文化资源,才能体现文化的力量,使文化形成产业。“西咸新区应注重五种文化”,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省规划委员会委员、西安市政府参事吕仁义首次提出的建言。吕仁义教授在接受本报独家专访时详解了水文化、陵寝文化、地域文化、都城文化和苑囿文化。那么,什么是苑囿文化?注重苑囿文化对西咸新区的发展又能带来什么?

  西咸新区中国苑囿文化的发源地

  “西安是中国园林艺术的故乡,不管是皇家园林、私家园林还是寺庙园林,它的根都在西咸,现在的西咸新区是中国苑囿文化的发源地。”吕仁义在谈到苑囿文化是如是说。

  吕仁义告诉记者,从西周开始,就有灵囿、灵台、灵沼,这些都是皇家园林。到了秦汉时期,苑囿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功能也越来越齐全,上林苑、兰池宫、昆明池、琳池、影娥池、太液池等皇家园林应运而生。这些园林都在现在的西咸新区范围内。在历史上最为著名、影响最大的当属上林苑和昆明池。上林苑纵横300里,是一座多功能的皇家园林,不但可以狩猎、生产、游憩、居住、娱乐,而且还能够进行军事训练,是秦汉时期建筑宫苑的典型代表。而昆明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人工蓄水工程,是汉武帝为征讨南方诸国操演水兵而开掘,最大水面面积曾经达到16.6平方公里,相当于三个杭州西湖那么大。

  吕仁义说,苑囿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演化,形成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庙园林,不管是哪一种园林,都蕴藏着非常丰富的苑囿文化,它们都发源于长安,它们的根大都在西咸范围内。因此,西咸新区的发展,苑囿文化不可忽视。

  发掘苑囿文化可以完善和拓展文化产业链

  几千年苑囿文化之根能否再现生机?作为有待发掘的文化资源,它对西咸新区的发展和老百姓又能带来些什么?

  对此,吕仁义说,西咸新区的发展目标是建设现代田园新城。田园新城离不开生态建设,而苑囿文化的发掘,就是生态建设的项目之一。因此,我觉得发掘苑囿文化,对西咸新区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一,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使现代田园新城成为风景优美的宜居之城,文化魅力之城;第二,发掘苑囿文化有利于带动旅游业,对完善和拓展文化产业链、发展文化产业具有拉动作用;第三,苑囿文化的发掘,可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改善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如昆明池、泾河湿地、渭河湿地重点项目的规划与发展,都将极大地提升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品位,也将成为老百姓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昆明池规划水面面积达4.5平方公里,接近杭州西湖,相当于现在10个曲江池遗址公园那么大,未来的昆明池将被定位为独具汉文化特色的环湖生态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和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人居天堂。渭河、泾河湿地的发展,也将成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亮丽的风景线。这些都是苑囿文化的发展与体现,它的开放与运营,使老百姓成为苑囿文化最大的受益者。

  吕仁义表示,苑囿文化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西咸新区,值得发掘的资源还很多,如果能够科学合理地规划和发掘苑囿文化,将会使西咸新区的文化产业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本报记者周书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