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洛评弹
□东方今报洛阳读本
特约评论员 郑乾栋
打造“国际范儿”,洛阳还应做些什么?(详见5月23日《洛阳日报》03版)
文化旅游到底是门票经济还是人气经济,至今在国内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论,但人气旺肯定会带动文化和旅游,以及相关的各个产业,继而实现高收入。
然而门票一味虚高,却没有人买账,时时以一种“爱来不来,爱看不看”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面孔,恐怕最终会无人问津。当沦落为一个人的舞蹈时,就只能自己坐在家里感受那份彻骨的寒意。
“国际范儿”是我们要追逐的理想,但在追逐理想的路上,现实总是很疲软。
看看本届牡丹文化节重磅推出的名堂遗址公园,在经历了文化节的短暂喧嚣后,立即归于平静,原因不言而喻。以至于前两天听说本地市民可以免票后,大家立即奔走相告,潮水般涌向那里。面对此种景象,有网友感慨:“洛阳人正在遭受文化饥渴!”
原本是自家的东西,却一味地藏着、捂着,叫谁也不会好受。连洛阳人都没见过洛阳的宝贝,又如何到外人面前宣传甚至炫耀。宣传难道只会凭借有限的导游或宣传册、宣传片,680万洛阳人哪儿去了?他们完全可以成为洛阳的义务导游和宣传员。
当洛阳人都被门票经济的藩篱挡在门外时,那么外地人就更不用说了。洛阳的文化和旅游是属于洛阳的,更属于全国和世界的。如果没有这份包容和大度,洛阳只能停留在门票经济时代,至于“国际范儿”,永远也不会有着落。一键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