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岁的洛阳市民石栓有个“找坑瘾”,每天总是爱骑着电动车全城转悠,满大街地找“路坑”。洛阳市哪条路上有个2厘米深的坑,他几乎说得八九不离十。(详见5月23日《东方今报洛阳读本》AⅡ08版)
▶洛阳需要更多的编外巡视员
□土井
石老汉对洛阳市政道路之所以那么“上瘾”,是出于他对洛阳的热爱和关注。他把这种在别人看来的“闲事”,当做是自身的工作和事业来做,而且是那么认真、执著。这种“吹毛求疵”的精神,需要我们大家去学习。
或许,石老汉并不懂什么是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也不清楚什么叫“国际范儿”。但是,他的一言一行,都是在为洛阳奔向国际文化旅游名城而铺路。如果我们洛阳民众都能像他那样,都能成为做好事儿的“巡视员”,那么,洛阳离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也会更近一步。
伟人毛泽东曾经说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洛阳要实现大提升、大飞跃,尽快实现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战略目标,不仅需要领导层的高瞻远瞩、雄才大略和多谋善断,更需要680万洛阳人民的共同参与。
▶道路畅通让洛阳发展更快捷
□谢松博
洛阳自古就是一所包容性城市,具有求贤若渴、海纳百川的气度。洛阳的发展是一个蒸蒸日上的过程,它不是急功近利的一蹴而就,而需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前行。在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城市,不仅要有切实可行的政策支撑,更要有市民的积极配合。
要发展,路先通。石栓的认真热心和身体力行,给洛阳的发展做了最好的诠释。“路平了洛阳就更光鲜了。”有形的路顺畅了,就会走得更快更稳健。当然,畅通了看得见的路,还要畅通看不见的发展之路。洛阳的科学发展蓝图的制定,更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充分开拓思维之路,把思维规划之路捋顺。这样,两路并驾齐驱,何愁洛阳明天的发展会不快捷。
▶从细节、小事做起
□齐祺
洛阳的建设问题,专家和学者都分析得很透彻,个个击中要害。但是这些都需要政府的长远规划。而我们没有必要等着政府一个个红头文件下发才开始行动,完全可以像石栓那样,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做起。
同样,洛阳想要建设成国际文化旅游城市,不仅靠政府,还有很多事情需要每个市民来做。看着离建设国际城市的口号相差甚远,其实不然。作为市民,我们虽然不能“指点江山”,但我们可以从小处着眼,从填平一个“坑”做起。当每个人都把身边的“坑”填平,那么洛阳城就是一个整齐的城市、一个文明的城市。这也是为建设国际城市,增添一个重量的砝码。一键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