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中国雕塑院根雕创作实践基地  
 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孕育了开化民俗文化
  【首 页】 【根 雕】 【盆 景】 【奇 石】 【古 建】 【佛 教】 【民 俗】 【全部景点】  
    岁时节令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开化人民丰富了这方沃土的文化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钱江源头文化。传承、演绎达数千年之久的开化民风习俗,就是这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至今还在开化社会和人民生活中产生巨大影响。

开化的民间艺术十分丰富,主要类别有: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曲、民间文学和民间灯彩等。开化的民间歌曲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特色鲜明。一般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旋律简单,属吟诵式的山歌。如《太阳歌》、《九娘歌》、《长工歌》、《韭菜歌》、《当兵歌》等。基于开化方言的自然规律,听起来唱诵相济,以虚衬音,语调行腔十分口语化。民间器乐曲大多属浙西十番音乐体系。大致可分为群曲、文曲、清锣鼓三种形式。流传在杨林、桐村、苏庄、封家、音坑、底本、华埠一带。
  元代延祐年间,开化民间就开始跳“笑头和尚”舞。明代后,每逢元宵、中秋等节日,常跳竹马、舞龙、踩高跷、闹花灯等,近年来共整理发掘了开化46个具有山区特色的民间舞蹈。龙舞是开化县民间广为流行的民间舞蹈。传说朱元璋在苏庄镇毛坦坞口村休整时,当地百姓为他献了宝马,并在中秋佳节迎舞草龙。朱元璋非常高兴,认为这是龙位做天子的预兆。登基后,御敕当年舞草龙的毛坦坞口村为“富楼村”,并赐联“百世安居金溪富楼胜地,千年远脉越国传裔名家。”其他至今仍流传民间的舞蹈有:“笑头和尚”、竹马舞、花灯舞、“跳魁星”、“高跷竹马”、“种麦”等。民间流传戏曲剧种主要有目莲戏、三角戏、婺剧、木偶戏、徽戏、越剧。流传最早最广的是目莲戏。农村社戏一般在中秋节至清明前农事较闲期间演出,亦有各宗族姓氏特定的演出日期。如大溪边乡大溪边、东山两村定在农历五月十三日,墩上、墩下两村定在农历六月初六。
  民间创作并广泛流传的口头文学,非常丰富,如《方豪的故事》、《褴褛先生》、《石人石马》、《朱元璋御敕富楼村》、《十八墩的传说》、《赵清献》、《老虎桥捉龙》等在民间广泛流传,还有许多民间谚语、歇后语、楹联等,也深入人心。
  民间灯彩是本县城乡人民盛行的喜庆活动。每逢元宵佳节,人们张灯结彩闹花灯,预祝来年人丁兴旺,吉祥如意。常见的灯有板灯、鱼灯、马灯、八角灯、荷花灯、茶灯、十二生肖灯、狮象灯等。

   马金姚家扛灯,又名宫灯,是宫廷彩灯的一种,始于唐代,盛于宋元。马金扛灯又以姚家(现为姚家一村,姚家二村二个行政村)有扛灯。据普查有关扛灯流传,有两种说法:其一,史载,大舜生于姚墟,因此姚氏之后乃舜之后裔:故获迎宫灯之殊荣。其二,据史载曰,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山东蝗灾,官民焚释祝,坐视蝗虫食苗而不敢捕灭。宰相姚崇派御史分道灭蝗,设夜火,坎其旁,且焚且埋。汴州刺史倪若水迷信天灾,拒不应命,姚宗责之曰:“坐视蝗虫食苗,恶而不救,粮食无收,刺史如之何?”姚崇下令在田野掌灯数万只,引蝗自灭。数日,得死蝗十四万石,山东之民免为饿殍。百姓自发举行扛灯庆祝,以谢姚崇之功。嗣后,姚氏后裔为纪念先贤爱民之举,每年正月都制作扛灯巡村游至田间,一为纪念先祖,二为来年庄稼免受其天灾,有个好收成。并一直延续至今。

 

草龙,又称稻草龙或香火草龙。舞草龙是开化县农民庆丰收兆吉祥,祈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一种民间娱乐活动,流传甚广,在县城西乡、北乡为多见,其中以苏庄草龙为最为讲究,观赏性强。

相传在唐宋时,开化农民就有以舞草龙庆丰收、迎龙神的民间娱乐习俗。元末明初达到鼎盛。据苏庄镇富户村汪氏宗谱记载,元末至正年间,明太祖朱元璋与陈友谅交战于江西九江,受挫后退至浙江云台(即今开化苏庄镇)休整。此时又值中秋,当地百姓杀猪宰羊、舞草龙犒劳红巾军将士。朱元璋观看了草龙舞后,称草龙为“神龙”并提诗一首:“岁到中秋八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满天星斗拱明月,拂地笙歌赛火龙”。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当地人认为龙是帝王化身,应有銮驾相伴,便扎制了“宝扇”、“桂花树”、“人物像”、“吉字匾”,还有“蝴蝶”、“飞鸟”、“天鹅”、“鱼、虾、蚌、鳖”等水族动物与草龙伴舞,增添了苏庄草龙的特色,这一表演形式一直传承至今。